大禹文化?丨解读贡品清单:大禹要求德州进贡生漆和蚕丝

2025-11-14 11:21:32 来源:大众网 作者:马宝涛

  【编者按】大禹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与人文价值。德州是大禹治水重要区域,禹城市因与大禹治水的历史渊源而得名。为挖掘好、保护好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党的新闻媒体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地域文化研究与传承,大众网德州频道策划推出大禹文化专栏。

  □马宝涛

  大禹时期,德州所在的区域被要求进贡的物品清单,在《尚书·禹贡》中有明确记载:“济、河惟兖州……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厥土黑坟,厥草惟繇,厥木惟条。厥田惟中下,厥赋贞,作十有三载乃同。厥贡漆丝,厥篚织文。”

  这段话的意思是,济水和黄河之间的区域为兖州。那里适合种桑的土地已经能够养蚕,百姓也从丘陵迁到了平地居住。兖州的土壤是肥沃的黑土,野草生长茂盛,树木高大挺拔。当地的田地等级为中下等,赋税定为第九等,经过十三年的耕作治理,赋税标准才与其他州一致。而这一地区的贡品包括漆、丝,以及用竹筐盛放的带花纹的丝织品。

  如今的德州在古代属于兖州,当时之所以被要求进贡漆和丝,与自然条件以及早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漆和丝是当时此地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性特产。

  古代贡品遵循“任土作贡”的原则,即根据当地的物产特点来确定贡品,核心在于当地有稳定的产出且这些产出能满足实际需求。漆作为从漆树树皮中提取的天然树脂,是早期手工业的关键原料,用其制作的漆器具有防潮、防腐且美观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礼器、日常器物等的制作。在夏商时期,漆器已成为社会等级制度的一种象征,统治中心对漆的需求十分迫切。而当时的兖州适合漆树生长,能稳定产出漆,因此漆被纳入了贡品清单。

  丝是蚕桑业的产物,是古代高档纺织品的原料。在早期社会,丝绸不仅是制作服饰的材料,还是祭祀、礼仪活动中的重要物资,象征着财富与等级。古兖州地区的“黑坟”(即黑色肥沃土壤)适宜种植桑树,桑树又是蚕的主要食物,这为当地蚕桑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得丝的产出稳定,自然也就成为了符合需求的贡品。

  此外,原产于温带至亚热带的漆树,在当时的黄河流域能够广泛生长,桑树在这一区域既有自然分布,也有人工种植。兖州作为黄河流域早期文明的核心区域之一,农业技术已较为成熟,人工种植桑树、培育蚕茧的技术已然出现。同时,对漆树的人工栽培和漆的提取技术也已萌芽。考古发现,在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如章丘城子崖)中出土了丝绸残片和漆器(像漆匣、漆碗),这证明当时这一区域的蚕桑业和漆器原料(漆)的生产已具备一定规模,为“漆丝为贡”提供了实际生产能力的支撑。

  不过,后来随着气候的变迁,黄河流域气温下降、降水减少,漆树的自然分布逐渐向南移动,如今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德州地区已不再适合漆树大规模生长。桑树的种植依然较为普遍,尤其是夏津还保留着珍贵的万亩古桑树群。随着农业分工的细化,现在的德州更侧重于粮棉作物的种植。

初审编辑:郭超

责任编辑:马宝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