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张晓琳
责任编辑:马宝涛
大众网记者 张晓琳 德州报道
“太像真的了!”“这不就是我被骗时的套路吗?”11月14日,在德州市宁津县大柳镇反诈体验馆内,虚拟现实中的“领导”发来紧急转账指令,直播里的“美女主播”实时变脸,令人防不胜防的诈骗场景让不少市民直呼震撼。刚体验完“刷单返利”模拟项目的市民小王感慨:“要是早来体验,说不定就能躲过那场损失8万多元的刷单骗局了。”
体验馆内,群众通过高科技互动全景再现电诈过程。从冒充客服到虚假投资,从情感诱骗到刷单返利,从“线上诈骗、线下取现”的黄金寄递新型洗钱方式到高发的屏幕共享骗局,一幕幕真实案例让人对电信网络诈骗的隐蔽性和破坏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如今,这样的沉浸式反诈教育正成为德州市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重要一环,通过“打、防、管、治、宣”多维度发力,为市民构筑起一道坚实的防骗屏障。
多维宣传全覆盖 精准筑牢“心防墙”
“刷单返利都是坑,高息理财多陷阱”,在社区广场、学校课堂、企业车间,这样的反诈宣传语随处可见。今年以来,德州市坚持“大水漫灌”与“精准滴灌”相结合,密集开展“全民反诈在行动”集中宣传月、“防骗你我他 全民共反诈”等主题活动,让反诈知识走进千家万户。
社区民警、网格员、志愿者组成的宣传队伍,深入学校、社区、单位、场所开展宣讲万余场次,将反诈宣传覆盖到群众生活中。针对学生、留学生、妇女、老年人等易受骗群体,相关部门量身打造“开学反诈第一课”“留学生防骗讲堂”“巾帼守护 反诈同行”“银龄反诈 共护夕阳”等特色活动,用典型案例敲响警钟。
公安新媒体阵地更是成为反诈宣传的“主力军”,“鲸急提醒”系列网络互动直播开展200余场,公安局局长、刑警队长等“四长讲反诈”公益短视频点击量突破110万次,让反诈知识通过屏幕直达群众身边,切实增强了市民的防骗意识和识骗能力。
科技赋能早预警 守住群众“钱袋子”
“多亏民警及时赶到,不然我一辈子的积蓄就没了!”回忆起今年6月的经历,市民赵某仍心有余悸。当时,市公安局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赵某正遭遇针对残疾人的投资诈骗,立即指令平原县公安局张华派出所民警上门劝阻,同时对涉案账号紧急止付,仅用2小时就成功拦截被骗资金25万元。
这起案例正是德州市科技反诈的一个缩影。依托大数据分析系统,公安机关24小时不间断筛查潜在受骗群众,按照接处警标准开展电话提示、见面劝阻、资金拦截等工作。今年以来,全市已精准劝阻疑似受骗群众21万人次,电诈发案数、群众损失金额、资金预警量均实现同比下降,科技赋能让反诈工作更精准、更高效。
源头治理强联动 斩断诈骗“利益链”
面对诈骗团伙赃款转移“线上诈骗、线下取现”“购买黄金邮寄”等新套路,德州市构建起多部门联动的源头治理体系。公安机关牵头建立“警银企”多元联动拦截处置机制,第一时间获取大额取现、购买黄金等异常线索并干预,将涉诈资金拦截在转移过程中,累计拦截涉诈资金1100余万元、黄金388克。
针对外卖、快递、网约车等行业从业人员流动性强、接触面广的特点,相关部门开展多轮次全员培训,引导他们关注异常行为,实现涉诈线索早发现、早处置。公安与通信部门还建立涉诈电话卡闭环治理体系,完善分析模型,今年以来全市涉诈电话漫游线索同比下降30%,从源头压缩了诈骗活动空间。
重拳打击不手软 形成强力“震慑网”
“没想到被骗的钱还能追回来,太感谢民警了!”近日,市民小陈领到追回的被骗资金时激动地说。此前,小陈遭遇冒充客服诈骗,按对方指引下载“理赔”APP并开启屏幕共享,银行卡内5.8万元被转空。公安机关迅速成立专案组,依托多警种联合打击机制,成功锁定犯罪嫌疑人并追回赃款。
今年以来,德州市强化各级公安机关资源聚合、手段融合、数据整合,深入开展“断卡”“断流”“拔钉”“雷霆”等专项行动,针对电诈案件技术开发、转账洗钱、推广引流等关键环节发起黑灰产集中会战,先后组织全国性集中抓捕4起、断流集群1起。通过公检法协作,推动案件快侦快破、快捕快诉、快审快判,共破获电诈及关联犯罪案件5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900余人,为群众追赃挽损1800余万元,对电诈犯罪分子形成有力震慑。
认清新型诈骗套路 牢记防骗“六不原则”
采访中大众网记者了解到,当前电信网络诈骗呈现出隐蔽化、碎片化、日常化特征,诈骗套路不断翻新。除了常见的冒充客服、虚假投资理财、刷单返利三类高发诈骗,诈骗分子还通过“人钱分离”“人货分离”等方式逃避侦查,要求受害人取现送往指定地点或购买黄金邮寄给陌生人。
警方郑重提醒,广大市民要牢记防骗“六不原则”:陌生来电不轻信、未知链接不点击、不明软件不下载、个人信息不透露、转账汇款需核实、现金黄金不邮寄。遇到疑似诈骗情况,要及时拨打110咨询求助,共同守护自身财产安全,筑牢全民反诈的坚固防线。
初审编辑:张晓琳
责任编辑:马宝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