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田超杰
海报新闻记者 李冉 德州报道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立足德州农业大市、耕地大市实际,创新推出了‘管护增’耕地保护模式,牢牢守住了耕地保护红线。”9月29日,在德州市政府召开的“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上,德州市自然资源局耕地保护监督科副科长陈锐就德州市耕地保护经验回答了记者提问。
三位一体“管地”,夯实基础抓保护
坚决扛牢耕地保护政治责任,完善耕地保护体制机制。一是压紧压实主体责任。构建市县乡村四级“抓粮管地”体系,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一级一长”守耕地、“一村一图”亮永农,把耕地保护落实到行动上。二是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制定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出台设施农用地、临时用地、光伏用地管理等一系列制度文件,确保农地农用。三是落实落细奖惩政策。出台耕地保护激励办法,对于耕地保护成效突出县市区,予以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和资金奖励,对新增问题多、处置不到位的县市区扣减新增建设用地指标。
扎紧篱笆“护地”,严格执法守底线
以“零容忍”态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一是用好考核“指挥棒”。在全省率先将耕地保护“个性化清单”纳入市级高质量发展考核,违法问题连年下降,2023年度实现违法比例、违法面积全省“双最低”。二是智慧平台“防未然”。建设智慧监测监管平台,推进“一码贯通”试点建设,构建耕地空间数据“一张图”,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制止。三是处置违法“长牙齿”。打造“三移交”和“一案四查”执法机制,坚决遏制新增。
盘活资源“增地”,系统治理谋提升
立足平原地区资源禀赋,多措并举补充耕地。一是挖潜后备资源。建立国土三调耕地后备资源库,加大补充耕地项目实施,变后备资源为优质耕地。二是盘活闲散资源。优化乡村空间布局,创新农村“三类地”改革,开展全域农村土地整治,推动耕地数量持续增加。三是整合优化资源。探索空间腾挪置换,优化林地耕地布局,解决耕地、林地、园地等农用地交错分布、布局细碎问题。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田超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