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武红鹏
责任编辑:马宝涛
大众网记者 武红鹏 德州报道
2月13日,德州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一场发布会,德州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刘泽华介绍“强化平台载体建设,推动服务业融合集聚发展”项目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据介绍,德州市2024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为47.1%,较上一年提高0.4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2.6个百分点。强化两业融合试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等平台载体建设,是推动服务业融合集聚发展、带动服务业加快突破的有效路径。目前全市有省级以上两业融合试点4家,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个,总体呈现量少质弱现状,对全市服务业发展支撑不足。今年德州将围绕做强平台载体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推动服务业向“深”融。依托13个省级以上开发区、10个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全力抓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企业培育,重点提升总集成总承包水平、加强全生命周期管理等试点工作,加快形成制造业为服务业提供场景、服务业为制造业赋能增效的协同联动发展格局。
二是推动服务业向“新”聚。鼓励中心城区大力发展首发经济、楼宇经济、夜经济,打造一批特色消费新商圈、网红打卡地。引导各县市区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产业。集中培育一批文化创意、平台经济、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三是推动服务业向“高”攀。瞄准“微笑曲线”两端,一方面鼓励制造业企业加大研发设计、知识产权投入;另一方面引导企业加大品牌创建、售后服务、渠道拓展力度。集中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附加值高的服务业企业。加快项目推进,对今年已开工的46个服务业重点项目,加大要素保障,加强跟踪服务,尽快形成更多新的服务业增长点。
针对目前德州市两业融合发展试点少,成为制约全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突出矛盾的问题。刘泽华表示将瞄准培育方向,加大培育力度。
重点培育方向是行业地位领先;创新能力较强,力争研发投入超过20%;融合发展特征明显的企业。比如,已经列入试点名单的百龙创园是全球功能糖领域的领军企业;星光糖业精炼糖加工能力全国第二;泰山体育建立了全国唯一的国家体育用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体育用品竞技器材检测实验室,同时为各类体育比赛提供专业赛事服务。
主要培育思路是“典型引领、示范带动、梯次培育、整体推进”,鼓励制造业企业加大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环节投入,加快向“产品+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鼓励服务业企业通过委托制造、品牌授权等方式向制造环节拓展。聚焦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柔性化定制等9个重点领域,加快两业融合试点企业培育,力争实现新突破。
刘泽华表示,市发展改革委将深入贯彻落实全市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会议精神,深入开展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重点围绕人地工钱、水电气热等方面,健全要素保障机制,优化市场环境,努力让企业更有舒适度、创业者更有满意度、人才更有认可度、项目更有实效度。一是降低用能成本。2024年,德州市在全省率先实行明确电力接入工程费用分担机制,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项目均实现用户电力外线“零投资”,共为市场主体降低电力投资成本1.4亿元。今年,将推动电力外线延伸投资政策在市、县两级全面落实,加快资金拨付效率,超前开展电力配套设施建设,助力企业快速落地投产。积极开展源网荷储试点,支持电力领域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发展,鼓励分布式新能源自发自用,引导企业利用园区厂房进行光伏发电直供、余电上网,降低企业用电成本。二是健全要素保障机制。健全民营企业参与重点项目建设长效机制,今年再向民间资本推介一批优质项目。加快推进产教融合以及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缓解企业结构性用工短缺矛盾。会同有关部门常态化开展重点项目政银企对接,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理顺公用事业和公共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有序调整供气、供热、供水价格。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降低社会物流成本。三是优化市场环境。持续开展市场准入壁垒排查清理,畅通企业进入市场的“最先一公里”。抓好招投标领域专项整治,规范招投标领域市场秩序。开展信用修复助企行动,提升市场主体诚信经营意识。加快推进惠企政策“直达快享”试点建设,凡是可通过“直达快享”方式的政策均要纳入平台落实,今年将进一步提升“即申即享”“免申即享”比率和资金兑付效率,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让惠企政策精准直达、应享尽享。
初审编辑:武红鹏
责任编辑:马宝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