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丨德州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 全力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2025-10-24 10:15:02 来源:大众网 作者:武红鹏

  大众网记者 武红鹏 德州报道

  10月22日,德州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全市“十四五”发展成就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七场,邀请市应急局党委书记、局长孟祥胜介绍“十四五”期间全市应急管理工作高质量发展成就。

  记者从发布会了解到,“十四五”以来,德州市委、市政府始终将应急管理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坚持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全力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全市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安全保障。

  一是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十四五”期间,针对容易导致群死群伤的重大隐患,我们践行“除隐患、送关爱、保平安”理念,组织开展了安全生产治本攻坚等一系列重大专项行动,在交通、建筑、危化、消防等重点领域集中开展拉网起底式排查,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科技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手段,整治消除问题隐患91.7万项。始终把责任落实当做安全生产工作的“牛鼻子”来抓,先后出台了《全市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安全生产重点工作清单》《全市安全生产工作任务分工》等一系列制度文件,着力压实党政领导责任、部门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严肃开展巡查督导,规范开展执法检查,构建起严密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大力推进应急管理改革创新,应急管理执法队伍改革、全科式检查、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法言法语群众化等近30项改革举措获国家级、省级推广,“开工第一课”系列活动连续3年全国推广。“十四五”期间,全市未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每年都保持“双下降”的良好态势,相比“十三五”期末分别下降74.2%和76.8%。

  二是自然灾害应对能力显著增强。实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九项重点工程,推动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针对防汛抗旱、地震地质、森林防火等各类灾种和风险调查、监测预警、基层基础等关键环节,建设了一批基础性、骨干性、防御性工程,带动全市自然灾害防治水平明显提升。比如,“十四五”期间,我们每年投入“真金白银”大力推动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积极争取地震巨灾防范项目在全市落地,在平原、武城、陵城新建了3处测震台站。通过政府立法的方式,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这些工程的建设,为我们成功应对百年不遇的平原“8·6”5.5级地震、漳卫新河等骨干河道行洪、“烟花”等台风及强降雨过程,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支撑。近期,我们又成功获批了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国家级试点,成为全国15个试点城市之一,我们将以试点建设工作为牵引,进一步筑牢城市安全防线,进一步推进自然灾害应对能力全面提升。

  三是应急管理基层基础全面夯实。全面升级改造市应急指挥部,纵向与各级应急指挥部保持24小时音视频联通,横向接入气象、城管、水文、住建等部门系统,构建起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应急指挥体系。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市、县、乡、村四级同步制修订预案6441个,每年组织开展综合和专项演练约70场次。建立“综合+专业+社会+基层”救援队伍体系,实现全市134个镇街和6073个村(社区)应急救援队伍全覆盖。推动企业建立“最小应急单元”979处,实现突发事件“1分钟自救,3分钟互救,5分钟增援到位”。应急物资保障能力不断强化,截至2025年,市级救灾应急物资实物储备达到保障4万人紧急转移安置的国家标准。

  市应急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吴士亮,市应急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井俊顺,市应急局党委委员、新闻发言人,市应急管理综合执法支队支队长韩俊亮出席,并分别就全市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应急救援预案管理、推动安全生产管理向事前预防转型、应急管理执法队伍改革、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升地震灾害综合防御能力等方面回答记者提问。

  在应急指挥体系建设方面。全市建成了统一高效、全域感知、精准响应的现代化应急指挥体系,实现了从“夯基垒台”到“全面提速”的明显跨越。

  一、强化顶层设计,构建“统一高效”的指挥体制机制。健全指挥架构。市、县应急指挥部全面升级,满足非常态下各部门进驻联合指挥的需要。创新协同机制。建立安全风险和自然灾害会商研判机制,精准采取风险管控措施。加强军地应急力量衔接,建立高效救援通道。抓好值班值守。把值班值守作为指挥体系运转的根基,节假日和重大活动期间,成立局应急指挥部,增强值班值守力量。

  二、强化科技赋能,打造“全域感知”的监测预警网络。建成一体化指挥枢纽,一体升级改造县级应急指挥中心,实现部、省、市、县、乡五级视频互联互通。织密前端感知网络,接入气象、交通、水利等17个部门应急指挥系统,汇集化工园区、学校等重点部位近6万路视频监控,接入黄河、马颊河等重点河段175路高点监控,实现在线实时监控。构建极端条件下的通信保障体系,争取国债专项资金,为县(市、区)建设370M应急指挥窄带无线通信网,配备370M终端220台、北斗及卫星电话终端110台,确保“三断”极端情况下,指令仍可畅通无阻。

  三、突出实战应用,提升“精准高效”的应急响应能力。畅通预警通道,接入覆盖全市的应急广播系统,通过“山东应急一键通”APP,实现预警直达基层应急干部、灾害信息员和企业负责人,与国防动员部门及通信运营商建立协作机制,确保预警精准覆盖。依托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综合业务系统,实现现场视频实时调阅、调度方案一键通知,打通应急、消防等部门24小时联合视频值守渠道,大幅提升处置效率。常态化开展应急指挥、通信演练拉练,直通基层、直连现场,打通指挥“最后一公里”。

  在应急救援预案管理方面。一是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着力构建并优化“1+12+41+N”的应急预案体系,系统修订了1个市级总体预案、12个县级总体预案、41个市级专项预案及252个县级专项预案。通过组织各部门制定并公开本领域预案,形成了层级清晰、覆盖全面的预案网络,显著提升了应急救援预案管理的系统性和协调性,为高效、有序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二是建强应急救援队伍。近年来全市高度重视应急队伍建设,建立了“1+13+11”的市级救援队伍体系,和“26+51+29”的县级救援队伍体系,以及“134+6073”的镇、村(社区)救援联动队伍体系,形成了纵向四级联动,横向功能互补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为灾害事故救援提供强有力保障。其中市危险化学品专业应急救援队作为省级专业队伍,人员精干、装备精良,在省级拉练和实战演练中成绩持续位列前茅。同时,社会救援力量迅猛发展,在2024年全省紧急拉练中,全市队伍水域救援项目位列第一,展现了社会辅助救援力量的显著提升。

  三是强化实战化演练。坚持“演练即实战”导向,大力创新演练形式。选取部分演练或科目开展无脚本“双盲”演练,加大“四不”演练占比,高水准开展应急演练。“十四五”期间,组织省级演练2次,市级演练24次。每年约拉动救援人员2380余人次、大中型应急救援车辆100余辆、大型救援装备200余台。通过紧贴实战的演练磨砺,持续检验完善应急预案,磨炼队伍,不断提升应急救援能力,确保关键时刻能够“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

  在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遏制重特大事故,推动安全生产管理向事前预防转型方面。全市着力防风险、除隐患、送关爱、保平安,推动安全生产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主要做法可概括为“实、前、联、准、引”五个方面。

  “实”,即压实责任链条。市委、市政府将安全生产纳入全市重点工作统一部署,每年制定《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安全生产重点工作清单》,定期研究重大问题。出台《全市安全生产工作任务分工》,明确40个部门职责,并对125个传统行业、16类新兴业态、14余万家生产经营单位逐一明确行业主管部门和直接监管部门。实行“市领导包县督查、安委会专项巡查、安委办暗访督查”机制,推动各方责任落实。

  “前”,即超前防控风险。建立风险会商研判机制,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研判安全风险,制定防范措施。推行“开工第一课”制度,指导企业针对新工艺、新原料、新厂房、新员工等变化,落实风险预判、培训教育等举措。拓展“安责险+服务”,覆盖企业近1.1万家,保险机构定期为企业提供风险排查等服务。

  “联”,即多方联防联控。以国家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试点为契机,整合17个行业系统,动态监测84万个城市部件。创新“全部门联合+全科式检查+全覆盖反馈+全方位警示”监管执法模式,多部门联合指导企业整改隐患1万余项。建立“下基层、摸实情、送关爱、保平安”工作机制,市县乡企四级联动,推动政策落地见效。

  “准”,即靶向精准施策。比如在道路交通领域,连续两年以市安委会1号文件出台综合治理意见,创新大型车辆右转必停等措施,在2457个路口设置右转必停标志标线。在消防领域,市安委办联合纪检监察机关开展人员密集场所专项整治,精细管控责任落实、通道畅通、用火用电、设施维护、应急演练等环节。

  “引”,即引导社会共治。开展“法言法语群众化”行动,征集群众自创情景剧、快板等节目百余部,以通俗语言普法宣教。建立企业内部报告和群众监督机制,动员员工和公众举报隐患。每年组织“安全生产月”等活动,在主流媒体开设安全生产专栏,深化安全文化普及,全民安全生产意识和技能大幅提升。

  在应急管理执法队伍改革方面。市应急局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应急管理执法改革的决策部署,一如既往践行“除隐患、送关爱、保平安”执法理念,全面落实涉企行政执法“五全”模式,具体情况如下:

  一是强化执法统筹管理。整合应急管理部门有关行政执法职能,由过去单纯的安全生产执法,向应急抢险和防灾减灾等领域拓展。强化队伍建设,执法支队增加内设机构1个、编制6名。建立多维联动监管机制,横向上,内部建立“局队合一”协同模式,业务科室与执法支队联合检查;纵向上,明确企业对应执法主体,检查县市区企业时,实行市县上下联动检查。累计联合检查企业212家次,发现问题隐患1451项,立案查处121家。2024年、2025年涉企执法检查次数同比分别下降49.56%、37.21%,有效减少了重复检查和多头检查。

  二是聚焦业务能力提升。以“全员大练兵”为主线,开展法律培训、技能竞赛、案卷评查等活动,打造素质过硬执法队伍。常态化开展综合执法大学习、大培训活动,2025年分行业领域集中理论测试5次,累计培训考核执法人员801人次。严格案卷评查,以评促优,组织以案说法讲评会4期,提升执法办案水平,一季度全市案卷评查,应急管理系统位列第2名。通过系列能力提升行动,全面提升执法人员专业素养,执法人员均次检查发现问题隐患数量同比提高20.1%。

  三是建立“事前告知+事中帮扶+事后修复”执法监管服务链。检查前书面详细告知检查事项与内容,指导企业自查自纠,实现“带着问题来检查,带着标准促提升”。执法检查时落实说理式、解惑式普法,结合近年来行政处罚频次较高的违法行为,为企业提出合规经营建议。检查结束后,落实“三书同达”机制,主动靠前,提醒帮助公示期限的企业进行信用修复,2025年帮助企业修复公示信息200余条。

  四是探索非现场执法机制。通过在线监控、无人机、平台监测等方式,多维度拓展非现场巡查手段。组织全市11名执法人员考取无人机驾照,配备无人机等现代化执法装备,为非现场执法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撑。

  在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特别是防范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全市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强化底线思维,以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为核心,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一、强化组织领导,完善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及时调整完善市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运行机制,加强对全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统筹协调。“十四五”期间市应急、财政部门积极争取并高效发放中央、省级自然灾害救灾资金共计1.097亿元,为灾害防范应对提供有力保障。

  二、深化宣传教育,增强全民防灾避险意识。组织开展防灾减灾知识暨自救互救技能“七进”宣教活动,组织专业培训宣讲队伍在全市机关、企业、学校、农村、社区、家庭、公众场所开展防灾知识自救互救技能培训活动,市级累计组织开展近百场;以“5·12全国防灾减灾日”“10·13国际减灾日”等重要节点为契机,组织开展“防灾减灾综合宣教”“网络公益学习”等形式多样的宣教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有效普及了防灾减灾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

  三、加强监测预警,提升灾害防范应对主动性。市应急、气象、水利等部门的协同联动,密切监测天气变化,加强分析研判,累计印发《灾害防范应对通知》36件,各类《灾害预警提示》56期。针对不同季节的灾害特点,如冬季雨雪冰冻、春季沙尘暴、夏季强降雨和高温大风等,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和防范通知。优化灾害应对专项预案,制修订《全市高温天气应急预案(试行)》《全市清雪除冰应对预案》《强对流天气响应措施》等。

  四、夯实物资储备,开展实战演练提升保障能力。投入近2000万元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市级救灾应急物资实物储备达到保障4万人紧急转移安置的国家标准。应急、发改、交通运输、公安交警等多部门联合开展救灾物资跨区域调运实战化演练,有效提升了协同响应和物资快速调拨能力,为应对突发灾害事件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提升地震灾害综合防御能力方面,全市聚焦四项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地震灾害风险防治水平,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地震监测预警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完成“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全市分项目建设,新建成地震预警站点95处,测震台站3个,地震预警终端48个。建成市级地震速报系统,实现全市地震秒级预警和分钟级烈度速报。

  二是地震灾害风险防治体系全面夯实。“十四五”期间,全市各县(市、区)全面完成地震灾害风险普查,编制地震构造图、风险区划图和防治区划图,建立地震风险数据库。依法加强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开展地震行政执法,确保全市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不低于7度抗震设防要求。落实“放管服”改革,“十四五”期间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项目41项,重大工程全部应评尽评。

  三是地震应急救援能力显著增强。建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编制市县地震应急预案、市县地震应急指挥手册、重点企业单位地震应急预案等各类预案1500余个。2023年平原“8·6”5.5级地震处置过程中,应急响应机制运转高效,12 小时内受灾人口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

  四是科普宣传与公众参与成效突出。组织市级地震科普比赛十余项,持续推动防震减灾科普“七进”,公众参与科普活动年均超过百万人次,防震避险能力不断增强。联合相关部门开展“地震科普 携手同行”主题活动,覆盖全市所有中小学校。建成145人市级地震科普宣传队伍,全市23人被评为省级地震科学传播师。

初审编辑:武红鹏

责任编辑:马宝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