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赫洋
责任编辑:赫洋
大众网记者 李敏 通讯员 孙立争 德州报道
为充分发挥村级(社区)纪检委员正风肃纪反腐一线“哨兵”作用,着力打通基层监督“神经末梢”,2023年以来,德城区纪委监委着力推进村级(社区)纪检委员、村(居)务监督委员会主任“一肩挑”工作,全面推动基层监督提质增效。
选优配强干部队伍,强化基层监督内力。坚持分类施策,细化调整方案。区、镇街两级对村级纪检委员、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开展“大评估”,对年龄较大难以胜任、工作不积极主动、存在信访问题等情形的坚决清除出基层监督干部队伍;对符合条件、表现优秀的,推荐为“一肩挑”人选;对不符合“一肩挑”要求的,经镇街、村两级研判,区纪委监委把关,重新推荐合适人选,进一步实现村级纪检委员和村务监督委员会队伍双优化、双提升。坚持关口前移,扎紧干部入口。采取镇街纪检监察机构、民政、信访、驻地派出所等相关部门对“一肩挑”后备人员进行初审,区纪委监委、公安、法院、检察院、信访等区级相关部门联审的方式,“自下而上”开展资格审查,坚决防止“带病上岗”。针对工作推进中程序性、政策性问题,区纪委联合民政局开展业务培训,确保推进“一肩挑”工作中的各个环节、程序都精细规范。坚持试点先行,稳步推进“一肩挑”。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摸排了解实际情况,按照“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全面开花”的思路,选取1个纯农业乡镇、1个纯城市街道作为试点先行先试,总结思路、完善流程,随后在各镇街全面铺开,快评快定,速战速决。5月上旬,我区124个村(社区)已全部实现村级纪检委员与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一肩挑”。
做实做细培训管理,提升基层监督能力。严格管理“培元”,夯实监督根基。实施监督关口前移,以镇街为单位针对村级纪检委员的基本信息、工作经历、家庭成员、奖励惩处、重大事项等情况建立廉政档案,每半年更新一次,动态掌握干部实时情况,对可能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提醒、早教育,切实筑牢“防火墙”。业务培训“赋能”,提高监督水平。围绕如何发挥好基层监督作用,区纪委监委联合区委党校举办全区基层纪检干部业务培训班,邀请区直相关部门业务骨干、镇街经管站长、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重点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纪检工作、“三务”公开、“三资”管理、“小微权力清单”等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进行系统培训,全面提升基层纪检监督干部的业务素质和履职能力。探索“上挂+下派”模式,通过以干代训、以案带训等方式,组织村级(社区)纪检委员“上挂”到镇街纪检监察机构,参与办信办访、案件查办、“四风”督查等工作,建立镇街纪检监察干部包村联片制度,实现对所辖村(社区)纪检委员联系全覆盖,每月到联系村(社区)开展业务指导至少2次,帮助其更好地发挥监督作用。完善考评“促干”,激发监督动力。采取月报告、季汇报、年述职相结合的方式,组织纪检委员每月报送《工作月报表》;每季度结合村级阳光报告会向全体村民汇报季度工作情况,接受村(居)民质询;以镇街为单位每年组织纪检委员开展年终述职,实现全程跟踪、全程考核。对考核优秀的进行全区通报表扬,对考核排名后5%的由镇街纪检监察机构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连续2年排名后5%的实行末位淘汰;对发生违规违纪违法问题的“零容忍”,直接调整出纪检干部队伍。
配套完善工作机制,激发基层监督活力。厘清工作职责,明晰监督边界。印发工作指导手册,制定廉政教育制度、“三务”监督制度等“5+1”工作机制,明确对村级财务管理情况、干部履职等8项36个环节进行监督,细化资金、资产、项目招投标等10类64个监督流程,绘制了党务、村务、便民服务3大类26张工作流程图,让基层纪检干部一看就懂、按图索骥。建立村情档案,摸清资产底数。针对各村自然资源、历史、人口、党建、资产、人才队伍等情况,逐村建立村情档案,真正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便于动态分析、动态监管。搭建“数字”平台,提升监督质效。探索“数智+村务监督”新机制,通过智慧社区“三务公开”平台+“码上举报”平台实现村务公开与村务监督的线上联动,让群众主动监督、参与监督,绷紧了基层干部的“作风弦”,架起了党群政群的沟通桥梁,让村务监督“触手可及”。
初审编辑:赫洋
责任编辑:赫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