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张冉
责任编辑:赫洋
大众网记者 徐瑞 通讯员 郑雷 刘健 吴凯 史春燕 德州报道
今年以来,德城区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提升公共文化供给水平为目标,坚持“文化为民,文化惠民”定位宗旨,大抓文化项目建设、阵地建设、品牌建设,以大手笔、大投入绘就文化繁荣新图景,谱写公共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以项目建设为根基 激活提质增效强大动能
即将投入使用的区文化中心总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建有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展览会议中心、文化创意集市。建成后,将成为集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文化休闲、地域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对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竞争力和城市品位,提升德城中心城区形象、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加快德城由文化强区向文旅产业融合转变产生深远意义。
眼下,德之韵运河博物馆群、运河奇珍博物馆、运河文化廊道、码头等文旅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该物馆群规划总用地面积13.37万平方米,包括主馆、副馆和见可园等,是德州、山东省乃至运河流域的重大地标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传承运河非遗文化的重要名片,区域文化旅游的重要枢纽门户、承载德城历史文化的城市客厅。未来必将在弘扬传承德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等方面发挥积极促进作用。
借助大运河重新开发的东风,运河古街定位于提供休闲娱乐、特色美食、文化旅游新业态的体验式仿古特色商业街区,也迎来了新机遇,擘画城市发展新愿景。正在建设中的大运河博物馆、非遗民俗博物馆、大运河研学中心等运河文化主题项目,将进一步放大公共文化服务功能。
为进一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向基层延伸,我区建设多处乡村博物馆、村史馆、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小而美”的覆盖城乡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岔河社区邻里图书馆、荣府社区图书室、明德书屋拾忆园分馆、进学园分馆4座明德书屋相继面向读者开放。
截至目前,德城区已高标准规划建设13座集图书借阅、自修学习、公益培训、文化交流、文创展示、非遗体验等于一体的明德书房,另有4座正在紧张筹建中,进馆人数达20余万人次,借还图书14万余册次。一座座建在百姓家门口的明德书屋,如一颗颗“明珠”,散落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处处可见,营造出浓厚的书香文化氛围,以其小而美的独特魅力和舒适便捷的借阅体验,吸引市民纷至沓来,“15分钟阅读服务圈”在德城日益形成。“明德书屋”建设工作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被列入全区“十大民生工程”,典型经验做法在《中国文化报》刊发,并在全市推广。
此外,德城区以图书馆总分馆、明德书屋、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新华书店等阅读设施为载体,实施“五位一体”统筹改革,实现图书采购、网借、漂流、捐赠、交易融合阅享服务,有效打通了公共图书场馆密切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以阵地聚合为引擎 发挥聚力育人率先垂范作用
德城区以样板镇村创建为抓手,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助力文化阵地提质增效。全区建有文化馆、图书馆分馆、7个镇街综合文化站、124个社区(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在社区、农家书屋的基础上打造图书馆村级服务点55家,打造7至10个样板社区(村)并择优选送向上级重点推介。文化中心配齐相关设备、器材,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文体广场面积超过500平方米,室内文化活动场所面积超过200平方米,定期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并免费错时开放。以新华街道新园村、二屯镇舜昕苑社区、广川街道岔河社区、黄河涯镇焦庄村等为代表的一批特色鲜明、一村一品的样板村脱颖而出。
岔河社区积极探索“一老一幼”为主题的“爱心集市”,设置明德书屋服务点、非遗宣传、手造体验、亲子互动、跳蚤市场等服务项目,把一大批文艺、书法爱好者组织起来,成立翰墨缘书法社、葫芦丝演奏队合唱队,在社区与居民之间搭起了一座文化活动的“连心桥”。
以内涵引领为重点 汇聚凝心铸魂强大力量
围绕打造功能齐全的活动阵地,新园村建设1500余平方米的室内活动室,包括文体娱乐室、图书阅览室、书画室、舞蹈室、棋牌室等多个功能性活动室。建设浅水潭水上风景区,包括游泳馆、百姓大舞台、灯光篮球场、乒乓球场、排球场等活动场所达2万平方米,每年累计开展活动百余场,辐射群众5000余人。
为加强历史文化传承保护,投资30余万元建设村史馆,将大刘庄的历史事件、发展历程及生活用品进行收藏展示。编撰、出版《大刘村志》,记录村史和民俗风貌,传承历史文化,极大提升了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满意度。
以非遗传承为亮点 实现突破提升目标任务
围绕“文化进万家、黄河大集、小戏小剧”等主题,开展非遗展示、文艺演出、古街庙会、猜灯谜、非遗进校园、公益培训、书画笔会展览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137场次。创排推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精品,累计创作群众性小戏小剧20余部,吕剧《夕阳更红》、防疫剧目《贴心人》、戏剧小品《不忘党恩》、情景剧《和谐树》等剧目深受百姓喜爱。
组织开展区级层面文艺活动赛事。举办第十届广场舞大赛、首届全民k歌大赛等全区文艺赛事;在中心广场、口袋公园、社区文体小广场组织开展百姓大舞台、文艺轻骑兵等基层演出活动;高质量开展“艺术进校园”“一年一村一场戏”“戏曲进公园”“社区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形成了一批可持续开展的文化活动品牌。今年上半年,全区共开展文艺活动800余场,其中,群众性文艺活动737场、小戏小剧38场、送戏下乡30余场、公益电影205场,真正实现群众群策群力、活动效能提升双向奔赴。
德城区以“打造德城特色、探索非遗文化传承发展新模式”为契机,依托上级部门认定的“山东手造、德州有礼”非遗工坊,深入挖掘黑陶、红绿彩、剪纸、乐器、日晒酿造等技能特色资源。今年,非遗工坊建设被纳入全市18件民生实事,逐步形成“山东手造+非遗传承+技能培训+宣传推介”联动循环和“文旅+非遗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目前,全区共有非遗项目78项,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省级非遗6项,市级非遗27项,区级非遗44项,涵盖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竞技、美术、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等门类;“山东手造”德城区展示体验中心15家。今年上半年,公示新增非遗项目31项。
为扩大非遗文化传播力、影响力,区非遗中心组织非遗项目走进校园,实现“非遗进校园”到“非遗在校园”转换,并组织申报“非遗工坊”等。组织开展城区内非遗项目开展文艺汇演,非遗产品展览展示,全力推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曲艺传承发展计划”“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等项目。
建志剪纸非遗项目在传承、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带动就业人员百余人,曾获得“山东省残疾人就业创业扶贫优秀基地”“德州市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示范点”“山东省巾帼就业创业扶贫大姐工坊”“山东省版权示范单位”“德州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下一步,德城区将持续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广大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热情,激励引导群众从中汲取奋发前行的智慧和力量,不断擦亮公共文化服务金字招牌。”德城区政协副主席、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高玉林介绍。
初审编辑:张冉
责任编辑:赫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