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实践“德”标杆丨谢宛辰一家在德城区繁露园找到了全家的“文化天地”

2025-07-28 14:19:30 来源:大众网 作者:孙瑛娜

  大众网记者 孙瑛娜 德州报道

  家住德州市德城区迎宾大街金谷园小区的谢宛辰,一有空就会到小区附近的繁露园里转转,有时和园内的老师喝茶聊天,有时在园内的明德书屋借本书阅读,有时还会参加这里举办的各种活动。“繁露园让一家人的休闲生活变得更丰富,更有文化内涵”是谢宛辰最大的感受。

  四年前,谢宛辰一家刚搬到金谷园小区时,小区西侧马路对面的街角还是一片废弃的厂房,外面有绿皮围挡,里面荒草丛生。“那时候压根不知道这一小片地能建什么。”

  随着德城区“口袋公园”建设的持续推进,这片荒地依托西汉大儒董仲舒读书台旧址建成繁露园。园内醇儒书院、聚贤堂、繁露台(明德书屋)三处仿古建筑错落有致,市民置身其中,可以体验“人在园中坐,不窥世间俗”的惬意。

  2023年,繁露园建成初期,受明德书屋繁露园分馆负责人胡文丽的邀请,谢宛辰来到园内体验国学公益课,这处“文化天地”便从此闯进她的生活。她从没想过这片荒地会生长出如此热闹的文化天地。

  “最初我也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加。”谢宛辰回忆起初次参加国学公益课,她带着孩子同二十几位国学爱好者一起围坐在长案前,听山东省青年作家、德州树蒙堂国学创始人王德军老师讲述着《论语》里的处世之道。随后,大家纷纷分享感悟,不同年龄段的声线在空气中交织,千年文字的智慧在交流中流淌,让每个人的心中泛起一份宁静与平和。“后来我经常带着孩子一块上国学课,能学到不少东西。”

  渐渐地,谢宛辰的活动便不再局限于听国学公益课,国画课上握着毛笔的生涩,书法练习时手腕的酸胀,古琴弦上弹出的不成调的音,都成了忙碌生活里难得的松弛。

  她的孩子们也在这儿找到了乐趣,成为了繁露园的常客。“老大一有时间就来听国学课,有时还在书屋借阅图书。老二最痴迷国学情景剧拍摄,整整一年半,每周日早上都准时报到。她觉得可有意思了,还说通过拍摄更懂那些成语故事和背后的历史呢!老三还小,但有时也会参加研学活动。”

  以往的周末,谢宛辰一家人要么驾车外出游玩,要么闷在家里,娱乐休闲活动有限。自从发现了繁露园这个好去处,这里几乎成了谢宛辰和孩子们打发亲子时光的根据地。

  “这儿的活动特别好,好多都是公益的,周末基本都有,平时晚上也常办。我现在经常带孩子来,接受国学熏陶,孩子变化挺大的。”长期“浸泡”在这些活动里,谢宛辰真切看到了孩子的成长:“这些活动让孩子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也培养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我家老二现在特别爱学历史故事、成语故事,感觉她懂了不少为人处事的道理。”

  随着大女儿步入高中,二女儿升入小学高年级,小儿子也即将迈入小学,子女教育成了谢宛辰颇为头疼的事。“明德书屋里的家庭教育讲座,我也是次次都没落过,对我学着跟孩子沟通、琢磨怎么教育他们,真是帮了大忙!”她跟记者说道。

  以前的谢宛辰总为孩子的成绩焦虑,既担心他们不爱学习,又怕出现偏科问题。但在一场场讲座里,心里的焦躁渐渐平复了。她开始学着与子女心交心的沟通,了解他们内心深处的想法;也在讲座中记下能给孩子做学习启蒙的小游戏,尝试着引导孩子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些曾让她头疼的家庭教育难题,就在一次次交流里慢慢有了头绪。

  “在这里参加活动能带来文化滋养,让人内心沉静。”从对这片土地的全然陌生,到如今每周雷打不动的奔赴,在谢宛辰的眼中,繁露园的活动如细雨如春风,无声地浸润人的心灵,滋养着市民的文化素养,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懂得了传统文化里的智慧,也体会到个人精神境界的提升。

初审编辑:李敏

责任编辑:马宝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