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李敏
责任编辑:马宝涛
大众网记者 孙瑛娜 德州报道
社区文化设施升级改造、文化活动更加丰富。随着文化社区建设的持续推进,德州市德城区广川街道岔河社区不断拓展公共文化阵地,不断优化文化设施建设,将优质的文化资源送到家门口,这是刘晓旭和社区居民们最深刻的感受。
走进岔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整洁的环境让人眼前一亮,活动室功能划分明确,书画室、健身活动室、非遗体验室、阅览室等一应俱全。如今,在家门口参加教育培育、各类文体活动、借阅图书,已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常态。社区工作人员刘晓旭常说,看着居民们每天开开心心地来参加活动,又心满意足地离开,自己心里也暖洋洋的,充满了幸福感。
提及岔河社区文华书院建设带来的幸福感,刘晓旭用三个变化来细分。
首先是“场地之变”:从类型单一到满足多样化需求。
刘晓旭2022年入职岔河社区后,便一直负责社区的文化建设工作。“它的前身是社邻学院,近一两年整合升级后才有了‘文化书院’的名称,并被纳入文化社区建设中。现在我们每个季度都有活动计划表,算下来一年能举办百余场活动。”刘晓旭告诉记者,此前居民的活动主要集中在书法、合唱与周末宣讲,活动类型比较单一,还常因场地不足只能错峰举行,甚至有些活动因缺乏固定的活动场地而断断续续。那时参与活动的群体也较局限,难以满足不同年龄层的需求。
升级后的文化书院则焕然一新。不仅通过升级改造党群服务中心中的活动室,让活动场地更充裕、功能划分更清晰,解决了过去时间冲突、场地紧张的问题。还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极大地丰富活动类型,涵盖老青小三代的需求,让不同年龄的居民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文化生活。
其次是“人气之变”:从参与感不强到老少咸宜。
对她而言,文化书院的“蝶变”,不仅是环境的改善、设施的升级,更是人心的凝聚与幸福感的提升。
“我们社区的徐老师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党员,每周二、周四上午,他都会准时出现在书画室,免费教大家写书法。暑期里,还吸引了很多孩子参加,他们在课堂上一笔一划临摹着汉字,能够学到很多书法文化。”刘晓旭说,场所升级后,居民参与休闲活动的热情也在增加,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社区红河歌舞队的阿姨们也有了专门用来排练的健身活动室,每周一上午她们都会在那里唱红歌、排舞蹈。逢年过节她们便在广场上给街坊邻居们演出,日子过得别提多充实了!”
岔河社区的热闹远不止于此。7月23日下午,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三楼的自习教室内开展了“共‘童’守护 安全一‘夏’”暑期安全防溺水安全教育活动。社区邀请曙光救援队的队员,为在场20多名中小学生讲述防溺水安全知识,孩子们热情高涨,积极举手互动,整个教室洋溢着活泼热烈的氛围。
“这是我们针对暑期这个特别时段,专门为孩子安排的安全培训。”刘晓旭还提到,暑期儿童托管也是文化书院推出的一项贴心服务。家长们若没时间照看孩子,完全可以把孩子送到社区来。这里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监督孩子们写作业,同时全方位保障他们的安全,让家长们能够安心工作。
最后是“赋能之变”:从文娱活动到赋能万家。
文化书院的建设也让非遗走到岔河社区居民的家门口。剪纸、掐丝珐琅、手缝针、核雕……一系列“非遗”被带进活动中来,让非遗在基层“活”起来,“火”起来。“社区有新人结婚,大家都会设计一些民俗作品送给他们,向他们道喜!一来一往间,邻里关系也更加和谐了。”
社区还设立山东手造“致富工坊”,免费为社区待业宝妈、失业人员提供微钩、编织等非遗技艺培训,制作完成的工艺品进行线上销售,不仅发扬传统技艺文化,更实现了“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的转化。
“今年新开的巾帼家政课堂更是场场爆满,课堂内容涵盖了面点制作、归纳整理、婴幼儿护理、老年护理等,实用的技能让居民们赞不绝口。”刘晓旭告诉记者,巾帼家政课堂深受居民喜爱,自从活动上线以来,已经开展约二十期,每期来参与的居民都把教室填得满满当当。
从过去寥寥无几的文化活动,到如今书法、合唱、手工、家政等活动常态化开展,岔河社区编织出一张覆盖老青小三代的文化网络。正如刘晓旭说的:“文化书院建设的持续推进不仅给了居民活动好去处,更让整个社区像个大家庭,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初审编辑:李敏
责任编辑:马宝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