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李敏
责任编辑:马宝涛
清晨六点,德城区广川街道兴文社区的团购分拣点已经忙开了。这是为民服务基金支持的志愿服务岗,党员志愿者李大姐正戴着橡胶手套,把刚到的圣女果按份分装,包装上印着的“产地直供”四个字格外醒目。“张阿姨订的两斤茄子要选嫩点的,她牙口不好;三楼老王叔爱吃带泥的胡萝卜,说这样新鲜……”大姐手里麻利地分拣,嘴里念叨着居民的偏好。这座由基金搭建的互助桥梁,让社区团购成了传递温暖的窗口。
团购不止“省钱”,更藏着“基金密码”
“买个菜也能做公益?”在兴文社区,这可不是新鲜事。因为每笔团购订单里都藏着一份“爱心计提”,“比如禹城旱地头茬沙河辛西瓜,基地直采2.2一斤,比同品质的西瓜便宜2元/斤,社区也能获得3毛左右的利润,我们就将其全部注入为民服务基金。”社区党委书记石燕茹解释道。半年来,光是团购项目就累计为基金注入了1000余元,居民在采购柴米油盐的同时,不知不觉就为基金“添砖加瓦”。除了团购“造血”,社区还通过动员爱心企业定向捐赠、党员居民自愿众筹等拓宽资金来源,辖区超市每月捐赠生鲜折算公益金,药店定期捐赠常用药品,居民扫码即可参与小额众筹,形成“日常消费积累+社会爱心汇聚”的良性生态,让互助不必额外付费,公益自然融入生活,基金池里的钱也越来越“厚实”。
从“送到点”到“送上门”,“最后一公里”暖人心
“小李啊,我今天想订点菠菜和豆腐,牙不好嚼不动硬的……”上午九点,72岁的独居低保老人贺玉池拨通了社区网格员的电话。二十分钟后,志愿者就提着菜篮子出现在他家门前,不仅帮忙把菜归置进冰箱,还顺手检查了煤气灶是否漏气。像这样的上门服务,社区每周要跑十几趟。“以前买菜得坐两站公交,现在不仅菜送到家门口,社区还想着我们这些老人,日子过得踏实!”贺玉池老人的话,道出了不少居民的心声。如今,社区团购点已经成为居民拉家常的“暖心驿站”,墙上贴着最新的团购清单,旁边摆着血压仪供免费使用,墙角的旧物置换区里,常有居民把家里多余的小家电拿来分享,越来越多的居民在这里交流着生活琐事,更围绕社区环境整治、便民服务优化、邻里矛盾调解等治理难题积极建言献策,把团购点变成了收集民意、化解民忧的“议事厅”,让每一位居民既是社区治理的参与者,更是成果的共享者,让更多的居民走进社区、了解社区,真正把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落到了家门口。
坚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小基金藏着“大温暖”
基金不仅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更在社区种下互助的种子。社区通过建立健全基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机制,有效整合辖区资源,精准对接居民需求,通过网格员走访建立“刚需清单”,形成“群众点单、基金买单、大家评单”闭环,独居老人需要定期燃气检修,可以联系志愿者每月上门;困难家庭孩子缺少生活学习物品,社区发起点亮“微心愿”活动;外经委宿舍墙面破损,两周内就完成修补……此外,兴文社区创新推出“公益积分制”,更让温暖循环生长。居民参与团购、志愿服务可兑换优先团购权、小礼品等福利。如今1000多人的团购群里,不少人既是受益者,也是志愿服务参与者。社区直管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主动加入志愿服务队,辖区企业、商户为便民服务提供资金支持,越来越多的人从“受助者”变成“助人者”。
从团购订单积累的爱心,到上门服务传递的温暖,兴文社区用最实在的方式让为民服务基金“活”了起来,让“民生小事”里的幸福感越来越浓。下一步,广川街道兴文社区将依托为民服务基金持续优化团购服务项目,不断拓展生鲜、日用品等团购品类,通过基金补贴提升服务质量,让更多居民在享受便捷实惠生活服务的同时,持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通讯员 周杰)
初审编辑:李敏
责任编辑:马宝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