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李敏
责任编辑:马宝涛
在基层治理的实践中,物业管理往往是群众关注的“痛点”,也是社区工作的“难点”。德城区天衢街道以红色物业为抓手,跳出传统物业“盈利至上”的思维定式,通过组织架构、服务模式、沟通机制的三重创新,构建起“党建引领、居民参与、多元协同”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从“单打独斗”到“多元共治”,筑牢红色根基
传统物业与业主之间常因权责不清、沟通不畅陷入“对立困局”,天衢街道肖何庄社区打破这一壁垒,重构组织体系。将“熟人社会”资源转化为治理动能,通过选拔120名热心公益、威望较高的楼栋长,与物业团队、业委会成员共同组成“肖何红管家”志愿服务队,形成“1+1+1>3”的协同效应。“肖何红管家”志愿服务队形成以“五管六心”理念为纽带的治理共同体,“五管”明确职责边界(管收集社情民意、管扶贫帮困解难、管建立红色公约、管小区共商共治、管调解矛盾纠纷),“六心”凝聚服务共识(爱心、耐心、细心、用心、精心、全心)。队伍运行始终锚定“非营利性”原则,将物业费结余部分全部投入社区公共设施维护,从根本上消除居民对“物业谋利”的疑虑,让治理基础更扎实。
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感知”,激活治理效能
面对居民需求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转变,天衢街道肖何庄社区以机制创新推动服务升级,依托“一五一实”工作法将“为民办事”量化为可操作的行动指南。社区干部每周至少解决1件民生实事,对排查发现的问题实行“当场解决+提级办理”双轨制,每周例会晾晒进度,形成“发现—处置—反馈—改进” 的闭环。在106期实践中,肖何庄社区红色物业以“清单式管理+过程化监督”模式展现出强大生命力。楼道墙皮脱落、老年活动室设施老化等“小事”,由网格员现场协调解决;小区停车位规划、充电桩安装等“大事”,通过社区层面统筹资源推进。累计解决的1802余件民生问题中,80%实现“当场响应、3日内办结”,印证了主动服务模式的治理效能。
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凝聚共治合力
有效的社区治理,始于顺畅的民意表达。天衢街道肖何庄社区红色物业的创新之处在于构建了“线上+线下”立体化沟通网络,让居民从“治理旁观者”变为“参与主体”。线下,坚持5年的“月月说事”联席会议形成固定沟通品牌。物业、居民、业委会成员围坐议事,61期会议累计收集的约236条建议中,老旧设施更换、路面硬化等诉求转化为具体项目。线上,“月月说事”月刊成为民生实事传递的“活载体”,76期刊物不仅记录会议决议,更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党建活动、文化赛事等内容,居民取阅率达91%,实现了“社区事大家知、大家议、大家管”。社区按照300-500户标准划分网格,通过“民主自荐+群众举荐+组织推荐”选配三级网格员,构建“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体系。这种“毛细血管式”网格架构,使突发事件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让物业治理力量真正沉到群众“家门口”。
天衢街道红色物业通过对群众需求的精准把握,打破思维定式、重构治理逻辑。以红色为底色、以创新为笔锋,不仅让肖何庄社区4个小区实现从“脏乱差”到“洁净美”的蜕变,更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下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径,为更多社区提供了宝贵借鉴。(通讯员 贾婷婷)
初审编辑:李敏
责任编辑:马宝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