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李敏
责任编辑:马宝涛
大众网记者 孙瑛娜 通讯员 焦聪 德州报道
10月23日,德城区政府新闻办召开德城区“十四五”发展成就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科技局专场,德城区科技局局长栗慧聪介绍“十四五”时期德城区科技创新总体情况。
“十四五”时期,区科技局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梯次化培育创新主体、协同化推进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全区综合科技水平持续提升,获评山东省技术转移先进区、山东省科技创新强县,科技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科技创新主体快速增长。建立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培育机制,通过汇聚各方资源、提供精准支持等系列措施,积极推动企业创新发展,持续壮大科技型企业队伍。截至目前,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45家,预计今年底将达到170家,较2020年底增长372.22%。截至2024年底,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9家,较2020年底增长102.94%,提前完成“十四五”高企新增目标。“十四五”期间,德化化工和凯盛晶华入选山东省首批科技小巨人企业,华鲁恒升入选山东省科技领军企业,全区创新活力愈发充沛。
创新平台体系更加完善。深入实施创新平台筑基攻坚行动,精准筛选潜力企业,强化科创平台储备培育,推动现有平台提质升级。“十四五”期间,新增院士工作站、新型研发机构、众创空间等省级科技创新平台4家,新增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站、人才创新实验室、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成果转化中试基地、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市级科技创新平台39家。截至目前,累计建设科技创新平台96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1家、市级83家;已有27家规上工业企业获批市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占比达到17.65%。
科技交流合作不断深化。聚焦推进创新协同,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新路径。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主动对接高端科创资源,组织企业参加中国科学院专家成果对接恳谈会等产学研对接活动,拓宽校企交流合作渠道,助推校企双方在成果转化、项目建设等方面的需求精准匹配。“十四五”期间,促成格瑞德、双一科技、鑫华博润等42家企业与北京化工大学、天津大学等13家高校院所对接合作,在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签订产学研合作55项,转化科技成果16项;获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项目等省级科技项目12项、市级科技项目3项,有力推动德城区产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人才集聚效应充分凸显。深化人才引育赋能,纵深推进“德城英才”行动。围绕重点领域创新需求,建立科技人才需求台账,常态化开展人才对接、主题沙龙等活动,围绕企业需求靶向引进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强化企业创新发展智力支撑,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十四五”期间,人才工作取得重大突破,首次认定国家级人才工程,为德州学院、萨漫进出口等11家用人单位累计引进外国专家40人,恒力电机、创赢建材等2家企业引进的外国专家成功入选国家级重点人才工程,获批省级以上外专项目5项,欧莱恩永兴碳素俄罗斯籍董事长荣获省政府“齐鲁友谊奖”,金盛铝业、格瑞德环保、彩诗禾纺织3名企业创办人入选德州市现代产业领军人才,推荐8名高校教授担任企业“科技副总”,各类人才活力竞相迸发。
科技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政策进企业和“上门上线”服务,编印科技惠企政策汇编,开展科技政策解读、专项业务培训等活动,推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研发费用后补助等科技惠企政策直达企业。“十四五”期间,累计向上争取落实各级各类科技政策资金5700余万元。多渠道、多层次向上争取有关政策支持,使企业应享尽享政策红利,轻量化院德州分公司被列入首批享受市人才政策“破格权”(重点科研类平台)企业名单。针对科技企业成果转化资金难题,搭建银企对接桥梁,推动省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及贴息政策落实,为辖区企业备案“鲁科贷”资金超1亿元。
科技创新惠民成果丰硕。支持企业利用内部技术积累和外部科研资源共同催生科技创新成果,促进重大成果应用。“十四五”期间,宇虹颜料获评省科学技术奖,山东地矿局第二水文队、华源生态等企业8项科技成果入选省重大科技成果库项目,2024年市科技创新成果首次评定,德城区获评8项。强化科技创新在绿色低碳领域的支撑作用,鼓励企业重点围绕碳减排、智慧环保及其他环境领域产出科技成果。“十四五”期间,入选市级以上绿色低碳技术成果15项。实行“高位嫁接”模式,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夯实科技赋能乡村振兴人才力量。“十四五”期间,新增省级科技特派员37人,组建省科技特派员产业服务团7个,为农产品优质高产提供稳定的技术支持。
初审编辑:李敏
责任编辑:马宝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