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郭超
责任编辑:马宝涛
在国家深入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强调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将基层党建工作深度融入事业发展,实现两者同频共振、相辅相成,是摆在所有高校基层党组织面前的重要课题。德州学院能源与机械学院第二教师党支部立足德州,在育人和服务地方等方面给出了一个生动而响亮的答案。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在“一融双高”的建设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结出了丰硕成果。
铸魂强基,筑牢“一融双高”的思想堡垒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实现真正的融合,首先必须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支部始终将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党员头脑。
创新学习机制,让理论“活”起来。支部打破“一人读、众人听”的传统模式,打造了“理论大家谈”“红色读书会”等学习品牌。结合智能制造工程、电气工程、能源动力、机械工程等专业背景,组织党员围绕“智能制造与国家产业升级”“碳中和目标下的能源科技创新”等主题开展深入研讨,将国家战略、行业需求与个人科研方向紧密联系,使政治理论学习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成为了解行业前沿、明确科研攻关方向的“指南针”。
强化理想信念,让初心“燃”起来。支部充分利用本地红色教育资源,组织党员赴革命纪念馆、重大工程现场开展沉浸式主题党日活动,感受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与建设者“为国攻坚”的崇高精神。通过重温入党誓词、分享“我的科研报国路”等环节,不断强化党员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激发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和技术应用与本地产业结合的内生动力。扎实的思想政治工作,为推进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深度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筑牢了“一融双高”的思想堡垒。
深度融合,打造“一融双高”的实践样板
“融”是路径,“高”是目标。教师党支部坚决摒弃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两张皮”现象,积极探索融合的有效载体和机制,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支部建在“链”上,攻坚有了“主心骨”。支部紧密围绕学院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需求,推动党小组与科研团队一体化建设。在“新能源电池技术利用”“高端装备可靠性设计”等科研攻关第一线,成立了由党员骨干担任组长的企业临时党小组。小组会上,既交流科研进展,也研讨如何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近两年来,由支部党员牵头或核心参与的科研项目经费显著增长,与企业合作横向课题项目6项,到账经费200余万元,发表高水平SCI论文10余篇,实现了党建工作与科研创新的同向发力。
党员冲在“线”上,育人有了“领航员”。支部大力实施“党员名师”计划,鼓励党员教师在教学改革、课程思政中当标杆、作表率。多名党员教师在各级教学竞赛及指导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中斩获佳绩。他们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能源安全”“工匠精神”“自主创新”等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树立科技报国的远大志向。同时,支部鼓励每位党员教师联系学生及科创团队,在学业指导、生涯规划、思想引领上提供全方位帮扶,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示范引领,彰显“一融双高”的显著成效
持续的融合探索,催生了丰硕的发展成果。能源与机械学院第二教师党支部的“一融双高”建设,不仅提升了支部自身的组织力、凝聚力,更强劲地助推了学院中心工作。
人才队伍焕发新活力。在支部浓厚的“比学赶超”氛围和悉心培养下,一批青年党员教师迅速成长。近两年,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人,其中具有教授职称1人,年轻博士1人,同时,支部有2人晋升为副教授,1人外出读博,2人获得教学比赛三等奖,“双师型”教师占比大幅度提高,形成了结构合理、富有创新活力的人才梯队。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充分彰显,吸引了更多优秀青年教师向党组织靠拢。
社会服务展现新作为。支部鼓励党员教师“走出去”,将科研成果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他们主动对接区域内能源、制造类企业,联合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转化科技成果。先后与山东奥冠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汉格动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禹城市宇浩铸造耐材有限公司共同合作,并为庆云县政府“山东省锂钠电新能源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提供可行性的建议,为构建“产-学-研-服-用”一体化创新生态提供较强的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提供技术咨询和诊断,赢得了企业的高度赞誉,为地方高新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文化氛围呈现新气象。通过“一融双高”建设,支部内部形成了团结协作、勇于担当、追求卓越的优良风气。营造了干事创业、和谐奋进的良好生态。支部中多人,先后荣获校级“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成为了学院党建工作的一面旗帜。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德州学院能源与机械学院第二教师党支部的“一融双高”建设实践充分证明,党建工作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不是负担,而是引擎。展望未来,将继续深化“一融双高”建设内涵,不断探索党建与业务融合的新路径、新机制,以更加昂扬的姿态,为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者系德州学院能源与机械学院第二教师党支部 杨光军 孙冠岳)
初审编辑:郭超
责任编辑:马宝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