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李敏
责任编辑:马宝涛
锣鼓喧天庆佳节,好戏连台暖民心!连日来,德城区以“小舞台、大民生”为主题,精心组织15场小戏小剧集中展演,从运河古街的民俗沉浸式展演到乡镇街道的“家门口剧场”,从国庆中秋的团圆好戏到10月29日二屯镇的压轴收官,将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送到城乡角落,既满足了市民的“文化菜单”,更让公共文化服务真正“沉”到百姓心坎里。
这场覆盖近一个月的文化盛宴,在筹备阶段,德城区就紧扣群众需求,以国庆、中秋双节为重要契机,提前制定“时间节点+责任分工”双明细的展演计划。通过“区级统一部署+镇街属地动员”的联动模式,整合全区镇街文化站、12个特色文化空间的资源力量,不仅保障了演出“高频次”覆盖,更保证了节目“高质量”。从9月28日黄河涯镇首场“暖场演出”点燃氛围,到10月底的压轴场次,15场演出沿着“节庆热氛围+日常暖服务”的节奏有序推进,让不同时段、不同区域的群众都能实现“就近赏戏、便捷参与”,“早就听说运河古街有戏,今天带孩子来,既能逛古街又能看表演,比在家看电视有意思多了!”10月3日,运河古街展演现场,市民张波的话道出了不少观众的心声。
为打破文化服务的“地域壁垒”、构建多层次供给体系,德城区在此次集中展演基础上,创新实施“精品剧目进剧场”与“一村一年一场戏”双轮驱动战略。前者聚焦城市品位提升,以文艺精品涵养市民艺术素养,自启动以来已在区文化中心剧场累计免费开展演出,惠及众多市民;后者立足基层文化权益保障,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模式公开遴选出高水平演出团队,自8月起在全区陆续铺开惠民演出,与此次小戏小剧集中展演同步推进,于10月底实现行政村全覆盖,确保优秀文艺作品真正送到田间地头。这一“双轮驱动”策略,不仅与“全域覆盖+场景创新”组合拳形成互补——前者将演出送到社区广场、特色街区,后者则打通城市剧场与乡村地头的文化通道,共同构建起“区有精品、村有演出”的立体化文化供给格局,更推动文化服务从“有”向“优”、从“送文化”向“种文化”的质变。
在具体内容供给上,无论是集中展演的小戏小剧,还是双轮驱动战略中的惠民剧目,均紧扣“民生百态”主题。此次集中展演既有《小姑贤》《借年》等经典吕剧选段,也有《社区新风尚》《幸福敲门》等聚焦基层治理、养老服务的原创现代小戏;双轮驱动中的精品剧目与乡村演出,同样兼顾传统与现代,涵盖老中青不同群体的文化偏好,真正做到“演群众所爱,唱群众所想”。“演员演的都是咱老百姓身边的事,家长里短、社区治理,听得懂、有共鸣!”在广川街道展演中,反映老旧小区改造的原创小戏《邻里情》刚落幕,台下便响起阵阵掌声。
群众热情在每场演出中尽显:不少场次因观众过多出现“临时加座”现象;运河古街、杨家圈文化街区的特色展演,更成为国庆中秋假期的“网红打卡点”,文化展演形成的“聚集效应”带动周边商户人气提升。“文化为民、文化惠民、文化乐民”的宗旨,在一场场演出、一项项战略推进中落地生根。
下一步,德城区会总结此次集中展演与双轮驱动战略的实践经验,继续创新小戏小剧及各类惠民剧目的内容和形式,建立常态化展演机制。未来将立足运河文化、民俗风情等本土资源,围绕群众需求打磨更多“接地气、有温度、传得开”的优秀作品,持续优化“常态化镇街巡演+季度特色主题展演+剧场精品+乡村全覆盖”的供给模式,让小戏小剧与各类惠民演出真正成为连接公共文化服务与百姓生活的“连心桥”,持续为德城区文化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初审编辑:李敏
责任编辑:马宝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