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乡解码千年韵,学子智绘振兴图——鲁东大学“数”说乐陵金丝小枣的过去与未来

2025-07-30 10:46:31 来源:海报新闻 作者:

  在乐陵中国金丝小枣文化博物馆,一幅描绘枣林丰收的画卷旁,“叶不争春,花不争艳,冠不争天,根不争地”十六个遒劲的大字,无声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生命哲学。7月24日,当鲁东大学数学与统计科学学院“星火·追寻”红色筑梦实践团与“小数点”志愿服务队的成员们驻足于此,这句箴言便不再仅仅是墙上的文字——它成为了他们探寻乐陵金丝小枣千年兴衰与时代新生的灵魂线索。这群带着“数理统计”独特视角的大学生,踏上了“中国金丝小枣之乡”的土地,意图用脚步丈量、用数据解码,为这份古老的甜蜜产业注入青春智慧。

  溯源:千年枣魂里的文化密码

  博物馆的时光长廊,是团队的第一站。从野生酸枣到驯化培育,从“一树九品”的精妙嫁接技艺到琳琅满目的百余种枣类标本,队员们仿佛穿越千年,触摸到金丝小枣与乐陵人共生共荣的脉络。“这不仅是农业技术的展示,更是融合创新的智慧结晶。”成员苏盈月感慨道,“就像我们数学建模,也是在看似无关的变量间寻找最优解。”枣树“根不争地”的坚韧精神,深深印入了成员们的心底。

  带着这份初识的震撼,他们深入千年枣林核心区。盘根错节的古枣树诉说着忠义传说,被誉为“枣树之母”的参天古木与其繁茂的“子孙林”共生不息。阳光穿透层层叠叠的枣叶,洒在成员们年轻的脸庞上。“站在这里,才能真正感受到‘生生不息’的力量。”成员李若晗说,“这份深植于乡土的生命力,是产业认同最坚实的根基,也是我们数据分析要守护的‘根’。”

  对话:岁月长河中的科技之光

  探寻的旅程,因一位特殊的“活历史”而格外厚重。在郁郁葱葱的枣园旁,团队拜访了80多岁的“傲雪”小枣研发者田敬义老先生。白发苍苍的他,精神矍铄,谈起心爱的枣树,眼中闪烁着光芒。他的一生,几乎就是一部浓缩的乐陵小枣发展史。

  “以前啊,枣子怕雨裂果,冬天光秃秃……就想让它变得更好。”田老娓娓道来,讲述着如何让“傲雪”突破自然限制,实现“三季有叶、四季有果”的奇迹——挂果量大、抗裂果性强、营养价值远超普通枣,冬日枝头红果皑皑白雪相映成趣的独特景观。更关键的是,他自主研发的启闭式全自动避雨棚技术,确保了果实的“零农残、零污染”。队员们围坐在田老身边,听着他质朴却充满智慧的话语,不仅了解了科技的力量,更感受到一位老农匠对土地、对枣树近乎执拗的热爱与坚守。“田老的故事,让我们明白科技不是冰冷的公式,而是为了解决实实在在的痛点,让产业更有生命力。”统计专业的张泽在笔记中写道。这位长者的身影,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最生动的注脚。

  探新:数理思维碰撞产业前沿

  产业链的终端,德润集团的产品展厅让成员们大开眼界。黑化枣酒、红枣精酿啤酒的独特风味,阿胶蜜枣、枣蓉坚果、即食红枣莲子羹的便捷健康,金丝小枣在这里完成了从田间果实到时尚健康食品的华丽蜕变。

  这不仅仅是视觉的冲击,更是思维的碰撞。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专业的同学们,敏锐地捕捉到数据在其中的关键作用。他们不再是单纯的参观者,而是带着专业问卷和问题,与企业人员展开了深度交流。“市场接受度如何量化?”“不同产品线的销售数据能否预测趋势?”“消费者偏好如何通过统计模型分析?”一个个专业问题抛出来,现场讨论热烈。“这次交流让我豁然开朗。”成员明子涵兴奋地说,“原来我们的回归分析、概率预测,真的能用在红枣产业的精准决策上!”

  实践:用数据为枣乡未来“建模”

  短短一天的行程,从枣博物馆的千年回响,到枣林深处的生命律动;从耄耋专家的毕生求索,到现代企业的创新脉动,鲁大学子们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他们不仅收集了关于乐陵金丝小枣文化传承现状、发展意愿和创新路径的宝贵一手数据,更深刻理解了“根不争地”的文化韧性与“傲雪”创新的科技力量对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意义。

  面对厚厚一沓问卷和详实的田野笔记,社会实践的“下半场”才真正开始。这群数学与统计专业的学子正运用统计学分析方法、数学建模工具,对数据进行严谨的处理与分析。他们的目标明确:用精准的“数”说,为乐陵金丝小枣产业的科学决策、效益提升和品牌建设提供来自高校的专业视角与坚实的数据支撑。在键盘的敲击声和公式的推导中,他们正以实际行动,将枣乡的千年韵味转化为可量化、可执行的振兴蓝图,践行着新时代大学生服务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责任与担当。(通讯员 苏盈月 明子涵 马亚杰)

初审编辑:郭超

责任编辑:马宝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