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张晓琳
责任编辑:马宝涛
7月的枣乡乐陵,骄阳明媚而热烈,来自鲁东大学数学与统计科学学院的“星火·追寻”红色筑梦实践团在此开启了为期四天的暑期研学之旅。
乐陵地处鲁冀两省四市交界、“三区一圈一带”区域战略交汇的中心区域,抗战时期冀鲁边革命根据地核心地带,是国家命名的中国金丝小枣之乡、中国调味品产业城、国家体育产业基地,也是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县、首批山东省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县。
这里作为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重要分布区域之一,历经三千年枣林滋养、两千年齐燕交融,近百年红色传承,孕育了枣乡沃土小枣之“红”、革命之“红”交融辉映的特色文化。鲁东大学实践团从乐陵千年枣林启程,品味了岁月峥嵘、历久弥新的枣乡红韵,饱览了“双红”绘锦、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
根脉:寻迹“双红” 为而不争
紧依千年枣林,分别是全国规模最大金丝小枣文化博物馆、国家级抗战遗址纪念设施——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鲁东大学实践团首先在此探寻了历史淬炼、厚重鲜活的“双红”底色。
超过三千年的枣树栽培史,让乐陵拥有“百里枣乡”的美誉,至今仍有五百年以上古枣树1400余株、千年以上400余株。近百年前的烽火岁月,千年枣林为边区军民浴血奋战提供了天然屏障。一颗颗金丝小枣,超越果实本身,不仅成为当时重要的食物来源,更串联起浓浓的军民鱼水情。
“叶不争春、花不争艳、根不争地、冠不争天”,既是浩瀚枣林千百年来默默滋养乐陵沃土的生动注脚,也在红色记忆中与革命先辈大爱卫国、敢为人先的高尚品格强烈共鸣。枣树品格,浓缩为矗立在枣林石碑上的四个大字“为而不争”。
传承:昔日“救命粮” 今日“致富果”
新时代的乐陵,正继续传承“双红”基因,将为而不争的优良品格融入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以“文化+产业”创新发力,赋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让文化活力转化为乡村企业的发展动力。曾经的“救命粮”,正逐渐成为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的“致富果”。
当地依托千年枣林,精心打造“红色研学+枣林体验”特色线路,将红色文旅设施与红枣产业园串联,为文旅融合“搭桥”,为增收致富“铺路”。游客既能在特色研学中追寻历史记忆、接受红色教育,也可深入在生态旅游中体验采摘与加工之乐,打造特色“文旅IP”,带动周边枣农及采摘园、加工坊等增收增效,实现了“文化宣传——客流增长——企业盈利”的良性循环。
深耕小枣品种培育数十年的田敬义专家团队,成功培育了冬天挂果的抗寒耐旱新品——“傲雪”,还研发避雨棚技术减少病虫害,使亩产提升近三成,为枣加工企业提供了更稳定、优质的原料,从源头降低生产成本。
续写:金丝绕红韵故事咏流传
如果说枣产品为游客提供了直观的体验与快乐,为群众创造了直接的价值与收获,那各种文创产品则赋予了金丝小枣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红色记忆枣糕”以五角星造型印刻历史记忆,辅以别具匠心的外包装,成为热销伴手礼;当地手作企业以枣树枝蔓创作革命战士形象题材的根雕,让红色故事提供新载体。
红色文化为红枣产业注入独特辨识度,让产品更有故事、更具吸引力;红枣产业则为文化传承提供了可观可感的现实载体。
当地将持续加大对“双红文化”的宣传力度,拓展线上传播渠道、深化研学品牌建设,让双红故事传得更远。同时,推动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开发更多红色主题文创产品、延伸红枣深加工产业链。
一颗枣,承载着文化记忆与振兴希望;一段史,照亮着产业路径与企业未来。乐陵正以“双红”为底色,以发展为笔墨,在“红韵促振兴”的画卷上,继续书写文化有底气、产业有效益、乡村有活力的新篇章。(通讯员 马亚杰 赵泽睿涵 栾佳艺)
初审编辑:张晓琳
责任编辑:马宝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