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田超杰
大众网记者 耿珍珍 通讯员 张佳德州报道
9月2日,走进德州市陵城区于集乡巨家洼村的共富工坊,一派繁忙而温馨的景象映入眼帘。十几位妇女正在案板前,手法娴熟地进行着电子线束的固定、分支与缠胶工作。“从半成品到成品,一套完整的线束加工大约需要20分钟,按件计酬,一位工人一天大约能完成15套,月收入稳稳超过2000元。”线束加工项目负责人苏亭亭自豪地介绍。
2024年,于集乡积极响应“雁归兴德·智汇陵城”行动号召,选聘德州波尼陀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唐玉花担任唐屯村“荣誉书记”。面对村内“年轻宝妈”的就业难题,唐玉花迅速行动,依托自身企业资源,联合乡党委政府,盘活村内闲置空间,成功打造了“共富工坊”,带动了20余名年轻宝妈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促进村民年增收2万元。“在这里工作离家近,时间灵活,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增加收入,真是两全其美!”宝妈张珊珊满脸笑意地说道。
唐玉花表示,工坊不仅是一个生产平台,更是一个技能培训中心。“我们提供免费的线束加工技术培训,可同时容纳11名学徒,每月能培养出33名熟练工。”她透露,今年计划在于集乡建成5处“共富工坊”,形成辐射全乡的“共富带”。目前,巨家洼、孟庙、孟家三村已率先建成,成效显著。未来,全乡38个自然村将全面铺开“共富工坊”建设,形成强大的“共富联盟”,预计带动超过400名群众家门口就业。
与此同时,于集乡还积极引进外部资源,助力乡村振兴。今年4月,东方鼓点艺术中心负责人王静被聘为孟家村“发展顾问”。她凭借着丰富的行业经验,成功对接山东新博汇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德州相信电子有限公司,引入电感线圈加工项目。通过改造孟家村闲置房屋,打造又一“共富工坊”,为30余名孤寡老人和困难群众提供了工作机会和技能培训,实现了从材料供给、技能培训到成品回收的一站式服务。
“电感线圈加工简单易学,可带回家操作,熟练工每日可完成250件,按每件0.26元计算,月收入可达2000元。”项目负责人王文龙介绍。此外,村集体还通过闲置厂房入股,按4%比例抽成,预计年增收2万元。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发展,而产业发展的核心在于特色。近年来,于集乡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产业,将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力。在“聚力腾飞”党建联合体党委书记的带动下,联合体内8名党支部书记多次前往宁津王世英村学习泥鳅养殖经验,通过盘活村内废弃学校3亩空地建成直径8米的圆形不锈钢水池5个,以集体经济组织为载体,开启了泥鳅养殖的新篇章。
“人工培育的泥鳅,它的最大优势就是生长周期比较短,而且它不钻泥,适应性强,平时的管理非常简单。”技术人员苏吉华介绍,5个养殖池可投放泥鳅苗40万尾,每季预计产值可达14万元,带动村集体净收入8万元。
木雕加工则是于集乡另一张亮丽的名片。近年来,王杠村针对村级部分留守老人、年轻宝妈就业困难、收入低的情况,通过盘活王杠村闲置废弃厂房,动员周边4个村共同购置浮雕设备4台作为资本入股,成立三和鑫村念念有于“共富工坊”,共同建设木雕加工项目。
筛选、打磨、机器雕刻、穿孔……经过一连串复杂的工艺,一个个精美的木雕工艺品就这样在工人手中诞生了。“4台机器年产量浮雕可达100万件,加工完成后由木雕经营个体户以0.1元每件的净利润进行收购,村集体年净利润可达10万元。”负责人王春立介绍。
同时,将编绳、串珠等简单手工作业发放给周边村庄低收入群众,提供原材料支持,加工完成后由工坊统一回收,让无法外出务工的留守劳动力实现居家灵活就业,带动周边30余名留守老人、宝妈就业,实现村民月增收1300元。
“下一步,于集乡将深入推进党建引领‘共富工坊’建设,立足现有线束加工、木雕机雕等特色产业项目,结合‘百企结百村’行动,综合各方资源,强化村企联建,深度开发农村资源,同时,发挥好在外能人作用,利用双节假期,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共富工坊’项目,在全乡形成‘共富联盟’,助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集体增富。”于集乡副乡长、“聚力腾飞”党建联合体党委书记朱帅表示。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田超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