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陵城区宋家镇:田垄魔方“转”出高产增收账

2025-04-24 16:32:00 来源:海报新闻 作者:

  “第一次报名参加粮王大赛,没想到拿了个总粮王。种粮既有实惠又有面子,咱的劲头更足了!”4月22日,德州市陵城区宋家镇西屯村村民张富太高兴地说道。在2024年全市粮王大赛中,他以小麦、玉米两季亩产合计1789.03公斤的成绩问鼎全市总粮王。四十年如一日坚守农田,在建筑废墟中垦出高产田、在田埂边角挣出额外收益,这位59岁的庄稼汉既守着粮农的执拗,又透着新农人的活络。土地在他手中如同变幻的魔方,既“转”出主粮压舱的厚重,又拧出边角生金的巧劲。

  垄上细察攒“粮经”

  前不久,起早遛弯儿的张富太习惯性地来到屋后的麦田,看到一块麦田长势较旺,他决定把施氮肥的时间再推迟几天。“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老把式”张富太种地,尤其看重水与肥。因为今年初春的一场大雪,他的麦田晚浇了10天返青水。别人种麦浇返青水、拔节水,但张富太会根据天气情况,决定是否再浇一次灌浆水。这是他在一次“意外”中总结的经验。2022年小麦拔节期,张富太浇水比别人晚,结果设备故障导致“跑水”,意外给邻田浇过两遍水的麦田又浇了一水,“‘跑水’面积比较大,我仔细看那浇了3遍水的麦田,穗上的籽粒明显更多、更饱满。”自此以后,张富太养成了看当年气候浇灌浆水的习惯。四十年如一日处处留心观察,这让张富太掌握了不少独有的种田小技巧。张富太施肥也跟别人不一样。当周边农户撒施高氮肥时,他坚持使用氮磷钾复合肥。“麦子长个靠氮,扎根需磷,抗倒伏要钾,就像人吃饭要荤素搭配。”他还改造施肥机实现精准深施,将肥料埋入2至3厘米土层,如同定制的“缓释胶囊”,让麦苗“细水长流”吸收营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要位置,尽管没有明确要求年度粮食总产量目标,但更突出了稳产丰产。张富太认为选对种子是稳产丰产第一步,他种植济麦22已有10余年,他说:“宋家镇的土质气候适合济麦22。稳产丰产,还要做好四步:种子包衣抗病害,冬前镇压防旺长,深耕松土保墒情,科学追肥促壮苗。精心做好这几步,产量保管稳稳当当的。”

  高价竞拍“废地”后的执拗

  “地不欺人,你一门心思伺候它,它就还你粮满仓。”张富太说。2013年,张富太成立富泰粮棉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种植了125亩土地。 在这些土地中,最让他引以为豪的是70亩复垦地。这块曾让十里八乡人摇头的“废地”,硬是被他用6年光阴磨成了“聚宝盆”。 2014年宋家镇侯楼村拆迁复垦地竞拍现场,张富太头一个报价:“每亩每年650元!”当年,好地的承包价格每亩也就600元。这块复垦地,其他竞拍人最多愿意出300元。现场炸了锅:“准保打不了多少粮食!”“不出两年准赔光!”“有他后悔的时候!”面对其他农户的质疑,张富太不为所动,他有自己的盘算:其一,这是连片的“一块地”,且紧靠河,耕种起来便利;其二,那几年小麦价格高,种粮有赚头。竞拍成功的喜悦并没有持续多久。

  一眼望去,70亩复垦地一马平川。第一年夏天,张富太播下玉米种子,一遍“蒙头水”浇下去,土地现出“真面目”:到处都是塌陷的深浅不一的洼坑,原本的条播田变得弯弯曲曲,农机压根儿没法下地。看似夯实的土层下,填埋着碎砖瓦等建筑垃圾,遇到水浇雨淋,便形成塌陷区,玉米根没法深扎。首个收获季,亩产不足250公斤。扣除承包、种子、化肥、人工等成本后,每亩净亏损约600元。好在张富太有股执拗劲儿,坚信复垦地也能种出“金豆子”。他开着挖掘机扎进田间,清运碎砖瓦、石块,拉来净土重塑耕层。他还从养殖场拉来羊粪、牛粪深埋土层,开春引黄河水漫灌压碱。2020年,70亩复垦地脱胎换骨。当年秋收时节,陵城区农业农村局专家前来调研复垦地时称赞道:“各项指标在陵城区的复垦地里是最好的。老张,你这是教科书级的改良案例!”如今,70亩复垦地小麦、玉米两季亩产合计1200公斤。对这块地,张富太仍是特别关照,精准配比有机肥改良地力,轻耕浅耙呵护土壤结构,粮食产出量眼见着逐年向上走。

  粮田里的“精算师”

  在张富太的“田间账本”里,守牢粮田与多元增收,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每到农闲时节,张富太总会和合作社成员坐下来,一项项核算当年的种粮成本,然后再商量哪些成本可以减。张富太的增收账藏在精打细算里。秋收后的农田里,腾起阵阵尘烟,一排排玉米秸秆被粉碎成屑抛撒在田间。“草秸肥养地,但秸秆还田得卡住量,超了容易板结,少了肥力不够。”张富太抓起一把土搓了搓,“适量还田,可以少施复合肥,苗情反而更壮。”不还田的年头,张富太则与周边牧场合作进行“资源置换”。牧场派遣专业收割团队,同步完成玉米采收与秸秆处理。张富太将青贮秸秆无偿供给牧场,牧场则为其免除玉米收割费用。“秸秆换服务”每亩可省下收割费120元左右。张富太的合作社还是一支“移动服务队”,为村里的406亩土地提供耕、种、收等托管服务,每亩每年390元托管费;规模效应也带来议价权:集中采购农资成本降低10%。

  2017年,张富太开始关注麦田里不起眼的野草——麦蒿。他从一位药材商朋友那里得知,麦蒿种子的中药名叫葶苈子,行情好的时候,每公斤能卖到10余元。每年麦子快打苞时,张富太便会开着车四处采收麦蒿。听闻哪里麦蒿多,他会立即赶到目的地,常常一待就是四五天,收回家的麦蒿种子经过晾晒、精选后,粒粒色泽红艳。2024年,积攒的10吨麦蒿种子卖了10万元。主粮保根基、秸秆省成本、托管扩规模,张富太的头脑很活络,“有人说种粮利薄,那是没做好精算账。农田里处处藏着玄机,账算透了,薄利也能攒成厚薪。”他说。

  (通讯员 樊晨 李月)

初审编辑:任楠

责任编辑:马宝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