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任楠
责任编辑:马宝涛
基层宣讲是打通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渠道。作为基层理论武装的重要抓手,“宣讲+”的生命力在于打破“台上讲、台下听”的固有模式,让理论宣讲真正扎根基层沃土。今年以来,德州市陵城区义渡口镇将理论宣讲与田间集市、数字赋能和文明实践相结合,切实做到了让理论宣讲“活”起来、“实”起来、“强”起来。
“宣讲+田间集市”,让理论宣讲沾满泥土味
流动宣讲不受场地限制能够深入群众身边。无论是田间地头、集市商户,还是社区村庄都能见到义渡口镇宣讲成员的身影。在宣讲粮食安全政策时,邀请农技专家现场演示种植技术,农民们边学边问,政策入脑又入心;在宣讲“扫黄打非”政策时,宣讲成员深入集市发放宣传手册、开展问答活动,营造良好氛围。
义渡口镇将宣讲声音搬到群众的身边、耳边,用“土专家”讲“土政策”的方式,让理论宣讲充满乡土气息。这种“泥土味”的宣讲,变“灌输式”为“互动式”,通过开展“地头问答”“集市问答”,让政策深入民心。
“宣讲+数字赋能”,让理论宣讲插上云翅膀
人民群众是理论宣传的实践主体。人民群众在哪里,党的声音就要传播到哪里。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是最大的舆论场。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理论宣讲自然也要上网。
义渡口镇用活线上宣传平台,区级融媒、大众网、抖音等,将理论宣讲搬上“云端”讲在“线上”。开展“榜样说”系列宣讲,让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走上“云端”,通过他们的感人事迹和奋斗历程让理论宣讲更接地气。在潜移默化中倡树文明新风,让新理论新思想打破传播壁垒,来到辖区群众“掌中”,触手可及、点指可学。
“宣讲+文明实践”,让理论宣讲结出惠民果
理论宣讲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群众。义渡口镇切实推动宣讲与文明实践深度融合。在内容上,把宣讲与健康义诊、中华传统文化等结合;在载体上,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在机制上,建立“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闭环,让理论宣讲融入惠民服务和文化生活。
同时,义渡口镇将理论宣讲同传统文化相结合,引导群众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播文明时代新风;开展惠民政策宣讲,实现了理论传播与为民服务的双赢;通过“学习+践行”的方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主题宣讲,让党的声音传进千家万户。
理论宣讲不是简单的“传声筒”,而是需要用心用情的“翻译器”。只有让宣讲沾满泥土味、插上云翅膀、结出惠民果,才能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真正落地生根。这需要宣讲者既做政策的明白人,又当群众的贴心人,用“接地气”的宣讲让理论“冒热气”、让群众“添福气”。
(通讯员 王锦之)
初审编辑:任楠
责任编辑:马宝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