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任楠
责任编辑:马宝涛
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基层政府责无旁贷,是守护群众钱袋子的“第一道防线”。今年以来,德州市陵城区义渡口镇将反诈宣传做到实处:村委会大喇叭循环播报、赶集日设立宣传台、田间地头流动宣讲、农家炕头贴心提醒——形式多样,“土办法”解决真问题,让防骗意识如种子般,深植乡村沃土。
乡镇反诈,得打通“最后一公里”的信息堵点。周家村的包村干部发现,村里老人大多不会用智能手机,反诈APP的宣传链接发进群里也没人看。他们索性把骗子常用的“冒充公检法”“中奖兑换”等套路,制成连环画形式的宣传页,张贴在村部的公示栏上,再请村中的退休干部、退役军人等念给老人听。对乡镇来说,反诈宣传不能只满足于“发了多少材料”,而要算清“多少人真懂了”,把政策语言翻译成群众听得懂的方言土语,信息才能真正流到末梢。
乡镇发力,要善用“熟人社会”的治理优势。无论是下村宣讲还是入户走访,鲍家村党支部书必问一句“最近有没有陌生人打电话让你打钱”。镇里把各村的老党员、小卖部店主、快递代收点负责人聘为“反诈信息员”,谁发现可疑情况,一个电话就能联系到镇派出所。骗子总想着钻农村信息闭塞的空子,可乡镇政府最懂村里的“人情世故”,比如张大爷信村支书的话,李婶听妇联主任的劝,把这些信任转化为反诈的桥梁,就能织起比技术手段更密的防护网。
长效治理,需在“常态坚持”中见真章。不少乡镇都有体会,反诈不是搞几次集中宣传就完事的,骗子的套路在变,宣传的法子就得跟着变。前阵子“注销校园贷”的骗局露头,镇上立刻组织驻村干部对接各村的大学生家庭,一对一讲解防范要点;针对秋收后农民手头宽裕的特点,专门编了“卖粮款存银行,陌生链接别点开”的顺口溜。作为基层乡镇政府,其优势就在于能敏锐捕捉到群众的生活节奏和心理变化,把反诈工作嵌入到春耕、秋收、节日等关键节点,让防骗意识跟着农时一起生长。
乡镇大院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那些在灯下琢磨反诈宣传方案的乡镇干部,那些走村入户磨破了鞋底的包村干部,守护的不只是一个个家庭的积蓄,更是乡村的安宁与信任。当乡镇政府把反诈工作做进群众的心坎里,当村头的大喇叭里传出的不只是通知还有提醒,当田间地头的闲聊多了份警惕,全民反诈的根基就会扎得更深更稳。毕竟,对老百姓来说,能护住辛苦攒下的每一分钱,就是最实在的安全感。
(通讯员 刘艺)
初审编辑:任楠
责任编辑:马宝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