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任楠
责任编辑:马宝涛
7月27日下午,在德州市陵城区糜镇新范桥村水蛭生态养殖基地里,农户王正全正在俯身查看网箱里的水蛭生长情况,看着这些滑溜溜的“软黄金”在水中蠕动,他的脸上漾起了丰收的喜悦。
专业养殖的水蛭与吸附人身体导致流血不止的水蛭不同,其作为一种中药材,以吸食田螺为生,市场需求稳定,价格长期居高不下。王正全自2022年开始养殖水蛭,至今已有3年。“以前靠种庄稼,一年辛辛苦苦下来,每亩地也就挣千把块钱,根本不够家里开销。”他坦言,当初选择养殖水蛭,是被实实在在的收益前景打动,所以打算一试。
如今,王正全的水蛭养殖规模已达12亩,共划分出40个养殖池,投放了宽体水蛭种苗约25万条。这种水蛭是目前市场上认可度较高的品种,不仅药用价值高,而且适应性强,适合人工养殖。水蛭6月引进,9月卖出,养殖三个月即可收益。“今年的收成很可观,预计亩产能达到500公斤左右,按照当前每公斤80元的市场价,总收入能突破48万元。”王正全笑着说,这比种庄稼的收入翻了十几倍。
每天工人都会给水蛭按时投放新鲜的田螺,还会添加防止水蛭肠炎的专用盐。他介绍道:“这些田螺都是从周边无污染的河道收购来的,能保证水蛭的食物安全。”养殖过程中遵循生态循环理念,养殖池里种植的水葫芦和浮萍,既能净化水质,又能为水蛭遮阳降温,而水蛭的排泄物则成为水生植物的天然肥料,形成了良性的生态系统。
为了掌握科学的养殖技术,王正全曾先后到江苏、安徽等地的水蛭养殖基地学习。“养殖水蛭,水质调控是重中之重,水温要保持在28、29摄氏度左右,每周还要检测一次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王正全指着岸边的水质检测设备说,一旦发现水质异常,就要及时换水或投放调节剂。
“现在村里路修宽了,路灯亮了,不少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都回来搞养殖了。”王正全感慨地说。如今,陆乡文化公园附近也在开展水蛭养殖,规模可观。小小水蛭成为糜镇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它不仅鼓了农户的钱袋子,更激活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为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通讯员 崔梦圆)
初审编辑:任楠
责任编辑:马宝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