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任楠
责任编辑:马宝涛
今年以来,德州市陵城区安德街道借鉴先进地区城市基层治理的经验,逐渐探索出一条以业委会建设为核心、群众自治为基础、社区公益为支撑,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路径。通过培育“领头雁”、凝聚“共同体”、激活“造血点”,破解了老旧小区管理难题,让居民从治理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受益者,绘就了一幅邻里和睦、环境宜居的基层治理画卷。
建强业委会“领头雁”,筑牢自治根基。安德街道始终将业委会建设作为基层治理的“牛鼻子”工程,注重选拔政治素质硬、群众威信高、奉献精神强的核心带头人。以世纪家园三期为例,退休党员干部肖桂云作为小区业委会主任,以“三字经”工作法推动党建引领下的社区治理,通过“社区-业委会-物业”三方联动机制,完成楼道门更换、道路修复等民生工程5个,主动化解居民矛盾10起,提升居民居住幸福感。同时,安德街道严格落实联席会议制度,社区每月组织物业企业、业委会共同商讨社区治理中的问题和重要事项,聚焦居住环境改善、公共服务提升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沟通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另外,结合先进地方经验,由业委会牵头,在一中文苑小区探索信托制物业,赋予业主对物业服务和过程监督的实质性权利,让每笔支出可查、可控,把物业费“晒”在阳光下,推动小区治理良性循环。
凝聚群众自治“共同体”,激发内生动力。安德街道以志愿服务为纽带,构建“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多元协同”的自治体系,让“我的小区我来管”成为居民共识。通过推行“党建+网格”模式,将辖区划分为53个城市网格,把党员下沉至网格,担任政策宣传员、矛盾调解员、民生服务员,推动治理触角向楼栋延伸、向群众贴近。针对居民差异化需求,街道推动志愿服务精准化、专业化,创新推出“小马扎议事会”“每周一题”等协商机制,通过“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引导群众站上“C位”,从“围观者”变身“行动派”,全年累计解决停车难、卫生差等民生议题40余项。此外,街道还开展外卖骑手“随手拍”行动,引导骑手担任“民情观察员”,及时发现和上报居民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反馈安全隐患,助力维护社区和谐稳定,形成双向奔赴的良好局面,让自治从“要我参与”变为“我要参与”,构建起“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群众自治“共同体”。
激活社区公益“造血点”,夯实治理支撑。安德街道创新“公共收益+公益服务”模式,通过盘活资源、精准投入、循环发展,为社区治理注入可持续动力。在社区层面,全面梳理辖区闲置空间、低效资产,将党群服务中心作为融合枢纽,通过“公益+市场”的混合运营模式,让闲置空间变身服务载体,推动社区服务从“政府输血”向“自我造血”转型。目前,全街道5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已引入服务项目11个,涵盖心理咨询、法律服务、托育中心、推拿养生等领域。在小区层面,结合先进地区经验,探索规划现有停车位、释放新车位,合理利用地理位置资源向有需求的用户限时有偿开放,实现公共收益可持续增长。
(通讯员 刘晓阳)
初审编辑:任楠
责任编辑:马宝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