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任楠
责任编辑:马宝涛
近日,走进德州市陵城区宋家镇王集新村,但见道路整洁、产业大棚连绵起伏,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得益于王集新村联合汤家村、任庄村开展的村党组织联建共建探索。三个村庄通过组织共建、规划共绘、产业共兴、治理共抓,有效打破了村庄壁垒,集聚整合资源要素,初步蹚出了一条以组织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新路子。
乡村振兴,关键在党。针对部分村庄存在的组织涣散、发展资源不均、产业单打独斗等问题,在宋家镇党委的牵头指导下,王集新村党支部发挥先进支部的示范引领作用,携手汤家村、任庄村党支部,创新成立“王集片区联合党委”。联合党委由管区书记兼任书记,各联建村党组织书记担任委员,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讨重大事项,统筹片区发展蓝图。
“过去各村各扫门前雪,资源力量分散,甚至存在竞争。现在成立了联合党委,大家坐在一起商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感觉发展的思路更宽了,底气也更足了。”王集新村党支部书记王仁辉深有感触地说。联合党委建立了“大事共议、要事共决、实事共办、急事共商”的议事决策机制,制定了联席会议、项目协调、考核激励等5项工作制度,确保了联建工作规范有序运行,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联合党委成立后,第一要务就是摸清家底、整合资源、谋划产业。三个村资源禀赋各异:王集新村大棚蔬菜种植基础好,但土地受限;汤家村有种粮传统;任庄村种菜基础好,临近公路,交通便利。
联合党委共同商议编制了《王集片区产业发展规划》,打破行政村界限,统筹布局功能板块。一是做大蔬菜产业。以王集新村为核心,联动其他三个村流转土地500亩,扩建高标准冬暖式蔬菜大棚6座,打造标准化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并注册“王集优品”区域公用品牌,实行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四统一”管理,年产值预计可增加30万元,带动就业150余人。二是做强粮食产业。依托汤家村、任庄村的耕地资源,结合“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发展优质强筋小麦和专用玉米种植1500亩,与大型面粉厂签订长期收购协议,稳定增收渠道。三是做优农旅融合。利用任庄村的交通优势和王集新村的产业基础,规划建设采摘体验园、农家乐等项目,延伸产业链条。
“我们村土地少,以前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现在联合发展大棚项目,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一个月能挣3000多块,还能照顾家里,真好!”汤家村村民汤文祥高兴地说。产业联动发展,实现了资源互补、优势叠加,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联建共建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上,更延伸到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领域,旨在让片区内所有村民共享发展成果。联合党委推行“治理联动”,整合三个村网格员、志愿者力量,建立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突发事件联处机制,成功化解跨村纠纷12起,治理效能显著提升。在公共服务方面,探索“服务联享”,推动三村文体活动共同举办、教育资源适度共享。同时,联合党委聚焦人居环境整治,开展“村村牵手、清洁家园”行动,对连接道路、沟渠坑塘进行集中清理整治,片区整体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通过跨村联建,王集片区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的深刻转变,取得了“1+1>2”的聚合效应。据统计,自联建以来,片区新增产业项目3个,整合盘活闲置土地800余亩,预计年可增加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以上,带动村民人均增收2000余元。更重要的是,通过组织共建、产业共兴、治理共抓,打破了村域行政壁垒,优化了资源配置,激发了内生动力,形成了“强村带弱村、携手共同富”的良好局面,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下一步,宋家镇将继续深化拓展联建共建内涵,在人才培养、数字乡村、养老服务等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与合作,让共富之路越走越宽广。
(通讯员 赵绪)
初审编辑:任楠
责任编辑:马宝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