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盛会盖九州 鬲津艺人满天下——揭秘中国杂技背后的宁津基因

2024-04-02 16:54:00 来源:海报新闻 作者:常鑫凯

  近日,中国杂技家协会第八届理事会第五次会议在德州市宁津县会议中心圆满落幕。此次会议为期三天,中国文联、中国杂技家协会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学艺术界、杂技界的领导、专家悉数参加。据了解,这是杂技界首次将如此高规格的会议放在县级城市,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缘何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宁津杂技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让我们走进宁津,一探究竟。

  从古至今,2000年历史积淀,让宁津杂技根深蒂固,历久弥新。

  “这张照片是‘华夏第一走’杨云在黄河壶口走钢丝的演出照。”“下面看到的是宁津杂技门派分布图。”……走进宁津县文化艺术中心的杂技展厅,看到一个个杂技展陈物件,一幅幅杂技展演照片,听着宁津杂技故事,瞬间就感受到了这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小城厚重的杂技文化气息,杂技文化早已融入宁津人的血脉。

  宁津杂技起源于《史记·乐书》记载的蚩尤戏,萌生于秦汉,形成于唐宋,兴盛于明清。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等诸多因素,宁津与吴桥杂技紧密交融,不分伯仲。杂技界的刘家门、齐家门、苗家门创始人均出自宁津县的野竹李村。中国杂技历史上素有“千台戏”之誉的唯一一个行业盛会——黄家镇九月杂技古会在宁津兴起,鼎盛时每日多达3万人,有中华杂技界的“清明上河图”之称。宁津县被公认为中国杂技发祥地之一,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杂技)之乡,2008年宁津杂技正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宁津县与吴桥县接壤,宁津杂技与吴桥杂技同宗同源,《中国杂技文化(宁津卷)》中记载了很多关于宁津杂技的谚语,比如‘宁(津)吴(桥)二县,鸡毛变蛋,出门不捎盘缠。’‘上至九十九,下至才会走,要论耍玩意儿,人人有两手’等。”原宁津县文化局局长杨承田说,“宁津杂技学校累计为国内外各大团体输送杂技人才2000余名,中华杂技团(现中国杂技团)创建者张富忱、‘盖山东’李凤英、‘中国坛子王’韩克亭等杂技名人均来自宁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宁津杂技得到进一步发展。1956年宁津县成立了杂技团,是全国成立较早的杂技团体之一。宁津杂技团远赴美国、加拿大、泰国、韩国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多次获得“金小丑奖”“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奖”“金狮奖”等奖项,有力推动中国杂技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是杂技艺术传播海外的先行者。

  “杂技作为一个县城文化产业的支柱,我们看到很多好的发展迹象,整个形成一个社会氛围,一个文化的氛围,一个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文旅的氛围,为宁津点赞。”中国杂技协会副主席安宁如此评价宁津。

  “德州市宁津县是中华杂技的重要发源地,在这里召开中国杂协第八届理事会第五次会议,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必将有力推动山东杂技事业的繁荣发展。”山东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何思清说。

  从旧到新,无数杂技人的创新求变,让杂技发展涅槃重生,脱胎换骨。

  春和景明,万物含新。在宁津县杂技蟋蟀谷的展演大厅内,红色杂技情景剧《大刀传奇》正在展演,杂技演员们的精彩表演和唯美的舞台灯光不时引发观众们的掌声和欢呼声。

图为大刀传奇剧照 摄影:武振远

  宁津县将传统杂技与红色文化融合、与体育项目融合、与现代马戏融合,先后参与创作演出了大型情景剧《水浒天风》《徽韵》《长城》《大刀传奇》《足踏青春—球技》《半山梦影—高拐》等创新型节目,为杂技艺术带来更大的生机和活力。作品荣获“山东省泰山文艺奖”“山东杂技魔术大赛一等奖”“长河文艺奖”等一系列奖项。在2023韩国世界杂技艺术节上,宁津县杂技团表演的《大飞轮》获得最佳作品奖,再次为中国杂技赢得荣誉,在国际舞台上画出璀璨的宁津符号。

  “宁津杂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把它传承好,发展好。我们的担子很重,但是我们都很努力,一直在不断地创新,不断发展。”中国杂技创作委员会委员、宁津县杂技团团长高书新说。

  宁津县不断创新思路、创新模式、创新机制,大力促进宁津杂技文化传承和杂技产业化,着力推动宁津杂技艺术品质、教育阵地规模、人才队伍建设等跨越式发展。打造山东省唯一个公办杂技艺术学校,演员编制、职称、待遇、场所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也得到了相应的解决,越来越多的新生力量加入到宁津杂技事业,宁津杂技事业也得到长足发展。

  “现在的杂技表演环境比原来好太多了,演员艺术生命的长度和宽度得到了拓展。年轻人的接续传承,让过去讨要生活的手段发展成一门艺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宁津“刘家门”杂技第四代传人刘俊昌说。

  “宁津县立足实际,积极探索。通过杂技双创推动了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希望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持续打造特色鲜明的宁津品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宁津县的做法得到了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主席团委员、书记处书记张雁彬的肯定和批示。

  从有到优,多维度的杂技IP打造,让宁津杂技与时俱进,再攀高峰。

  “腿不要全部并拢,也不要急着下,腿再继续向上伸。”来到宁津县杂技团,副团长杨福庆正在指导杂技演员们训练。“我们现在正在整理挖掘传统的杂技技艺,编排节目,为出国演出做准备。”杨福庆说。

  近年来,宁津县着力推进杂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将杂技文化与城市文旅、乡村振兴紧密结合,推进杂技品牌化、市场化、高端化,每年推出1000多场杂技下乡演出,同时以赛会、巡演等模式,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融合,打造传承宁津杂技文化的杂技文博馆和以杂技文化为主题的国家级特色文化旅游小镇、特色文化景区,持续提升杂技文化品牌影响力和国际传播力。“我们将利用好黄家镇、康宁湖杂技主题文化公园、德百杂技蟋蟀谷等地标建筑,举办、参加更多的大型杂技赛事,以杂技为媒,让更多的人了解宁津杂技,吸引更多的人来宁津康养旅游、投资兴业,将杂技文化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宁津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孙海东说。

图为德百杂技蟋蟀谷照片 摄影:武振远

  东方风来满眼春,潮起正是扬帆时。宁津县正在进一步擦亮“中国杂技发祥地”金字招牌,使杂技成为活跃在国内外舞台上的文化名片,为相关产业带来新的增长点,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杂技产业化融合发展。“我们将围绕‘创建以宁津杂技为主要内容的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目标,广泛拓展‘杂技+演艺’‘杂技+研学’‘杂技+数字’等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聚力打造以杂技为核心元素的文化IP,不断为杂技事业发展贡献更多宁津力量。”宁津县委书记高善玉说。(通讯员 杨瑞 张瑞康)

初审编辑:徐付彪

责任编辑:马宝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