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贾春新
海报新闻记者 张晓琳 德州报道
7月25日,德州市宁津县“走在前 勇争先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宁津实践新篇章”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召开,县发改局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保障中心主任王景良介绍了宁津县服务和融入重大发展战略的相关工作情况。
近年来,宁津县立足自身比较优势,深化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认真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各项任务,加快融入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坚持人才与产业同向发力,平台与项目同频共振,政策与服务同步促进,区域协调融合发展呈现出由“量”到“质”、由“形”到“势”的根本性转变,为加快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注入澎湃动力。
高效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融入机制日益完善。健全对接融入京津冀组织架构,建立县深化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牵头抓总、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12个推进组各司其职的工作机制。创新政务服务方式,依托政务驻京分厅在全市率先推出了“宁津政务在京办”改革,实现了宁津和北京政务的双向互联互通,为企业群众提供便利服务。
产业转移有效承接。依托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京深数谷数字产业园、外资产业园、京津冀协同发展数智产业园、新城智谷等平台载体,围绕“一金一木”两大特色产业体系,全力开展京津冀区域产业招商。2022年至今,成功招引了河北艾克海洋拖曳式阵列声呐、中铁六局防腐配件、源泉盛德铁路新材料、华戈控股集团有机食品深加工等亿元以上京津冀项目40个,总投资142.2亿元。
创新资源落地成金。制定出台柔性引才奖励支持政策,全县柔性引进“京津冀”人才26人。与德州(北京)协同创新中心达成战略合作,建立德州(北京)协同创新中心智能装备制造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与河北工业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宁津县河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2022年以来,我县企业与京津冀高校院所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13份,转化科技成果5项。
供应基地运转高效。聚焦构建“京津冀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高标准打造了占地13.2万亩的民天农谷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成科创中心、天空地一体化数字平台、冷链物流骨干基地、东颐食品、自然之星种植基地、蜜薯小镇、金硕生态园、北京新发地蔬菜种植基地、两藏基地、良种繁育基地等重点项目,成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津尽悠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每年可为京津冀地区供应番茄、尖椒、黄瓜、蜜薯等各类瓜果蔬菜20万吨,提供良种2万吨。
认真落实黄河国家重大战略任务
推进体系强劲有力。成立县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制定2024年工作要点,农村供水主管网改造、骨干河道综合治理工程、雨污管网升级改造及内涝地段新建排水管道等3个项目入选2024年黄河流域重点项目。2021年以来,清单化、工程化推进11个重点项目,总投资44.15亿元,已完成投资30.51亿元。
水资源利用高效集约。建立农业综合水价改革“六大机制”,建成“互联网+水权交易+阶梯水价”模式,探索出一条以水价改革保障工程运行、促进节水增效的新路子,打造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宁津模式”。先后入选全国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县、山东省区域综合水价改革先行区、全国深化农业用水权改革试点。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探索以现代化数字技术赋能生态环境治理,持续开展线上监管、“无感执法”,统筹做好大气、水污染防治,实现污染物排放数据、生产设备及治污设备启停状态实时监控、精准化管理。经济开发区获准创建省级生态工业园区、近零碳园区。2024年上半年,危固废规范化管理评估覆盖率、达标率均实现100%,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改善率均居全市第一。
加快融入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
交通设施更加便捷。新建“济南—宁津”高速公路,累计完成投资2.42亿元,助力全省高速公路网布局优化。2020年以来建设完成国省道及绕城工程,投资3.71亿元,建设里程51.34公里,畅通贯穿省会经济圈的微循环。规划布局G339滨榆线宁津绕城段改建工程、疏港高速(宁津段)工程、德州—无棣城际铁路、商沧铁路、S12滨德高速宁津东互通立交及连接线工程,路网格局持续优化。
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围绕“一金一木”集群发展,加大与高校院所、高端人才合作力度,充分利用企业科技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资源,吸引创新人才,助力企业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2019年以来,成功申报省重点扶持区域引进急需紧缺人才项目5个,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省市级工程研究中心1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6家、瞪羚企业4家、单项冠军企业6家。
医疗水平稳步提升。加强与济南高端医疗机构建立医联体合作关系,加强人员培训和技术引进。县医院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达成专家帮扶合作及专业技术培训意向,县中医院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济南市中心医院签订医联体合作协议,县妇幼保健院与省妇幼签订医疗集团协议。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贾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