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郭超
海报新闻记者 张晓琳 通讯员 韩晓超 德州报道
8月8日,德州市宁津县召开“走在前 勇争先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宁津实践新篇章”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时集镇党委副书记、政协联络室主任刘大省介绍了时集镇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在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方面的具体规划和策略。
记者在发布会上获悉,时集镇在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建设中,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以共富为核心,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目标,以群众需求和乡村发展为出发点,统筹发挥衔接资金引导作用,整合各方资源,构建西部生态发展格局。总规划面积约16.6平方公里,涵盖10个行政村(12个自然村),约2200户,6300余人,通过连片规划、连片发展,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在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方面,主要措施包括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高农产品品质和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明确整体发展方向,坚持规划先行
时集镇在选择衔接推进区的村庄的时候,坚持分类施策、优势互补、邻村同步的原则,甄选出12个最具特色的村庄聘请专业第三方进行规划设计,确定现代农业示范区打造“土地托管+制粉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让群众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到东部工业园区打工创业,解决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形成共同富裕微循环;乡村文旅体验区以郭皋村郭澄清故居为依托,整合郭皋和杨西川村村庄紧邻、人文相近,社会治理优势,积极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基地;特色养殖带动区以飞蝗养殖为基础,开展食品深加工,拉伸飞蝗养殖产业链,推动农业产业多元化、现代化进程,让群众在产业链上致富增收。
促进农业三产融合,夯实产业基础
乡村要发展,产业要先强。时集镇以“三类地”改革为突破点,整合上下游资源,巩固一产,做强二产,提升三产,实现从单一生产到产品深加工、文旅康养,电商经济的全产业链化的飞跃,形成“三产”融合进阶模式。
巩固一产新农业。以益仓为农服务中心为引领,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以“党建联合体+国有企业+联合社+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保底+分红”分配机制,持续深化农用地规模化经营,打造“种、管、服、收、储、售”一条龙新模式,蹚出农业发展新路子。截至目前累计实现土地托管1万余亩、半托管1.6万亩。近年来,联合体村集体经济增收达500万元以上,老百姓增收350万元以上。支撑二产新产业。益仓为农服务中心与镇域豪康、鑫达、瑞祥三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签订小麦供应合同,以高于同期市场价收购,2.6万亩高质量小麦烘干收储后直达公司,为豪康等三家公司新上面粉食品加工项目提供原材料,实现了企业发展与群众增收的“双赢”。同时借力“二类地”改革,盘活闲散废弃地,建设村企共富工厂,实现村企共赢共富。做强三产新农旅。以郭澄清故居红色文化为依托,深挖“大刀精神”,擦亮红色文化旅游金字招牌,开发红色文化寻踪、研学、休闲运动观光等业态。围绕市场需求和产业基础,着力提高越好鸡蛋、鑫达面粉、绿泰食用菌等农产品“附加值”,创建特色农产品品牌,构建起“研发—繁育—饲料—种植养殖—产品深加工—餐饮—文旅”的全产业链,持续创新文旅、农旅融合的利益联结机制,拓展集体经济发展产业链条,带动镇域居民受益。
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提升企业形象
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强化科技赋能,积极构建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以科技创新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推进产业升级。加强品牌建设。全力推进衔接推进区内2家省级、2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部入驻县级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津尽悠味”和市级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德州味”,让产品品牌更响,影响力更大,市场更广阔。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