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郭超
海报新闻记者 张晓琳 通讯员 韩晓超 德州报道
8月8日,德州市宁津县召开“走在前 勇争先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宁津实践新篇章”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柴胡店镇党委委员孙更新介绍了柴胡店镇是如何着力打造产业强、农村美、群众富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记者在发布会上获悉,柴胡店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为着力点,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着力打造产业强、农村美、群众富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柴胡店模式”。
柴胡店镇结合辖区实际情况,深挖辖区资源,规划了三个示范片区,以示范片区引领带动周边村民致富。
王世英三产融合先行示范片区。以王世英党建联合体为抓手,成立示范片区联合党委,统筹辖区内资产、资金、资源,依托王世英示范片区飞蝗、泥鳅养殖、种鹅繁殖、光伏发电、休闲娱乐露营基地等五大特色产业基地,持续扩大规模。建设温室大棚水产养殖项目,构建室内室外双循环养殖体系,通过调节温度,让水产养殖不受季节影响,增加收益。加快推进泥鳅深加工、智慧渔业项目,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安装智能监控系统和智能识别系统,通过对水中Ph值、氨氮等元素自动测量、数据分析反馈,便可对水产养殖和水产疾病提供针对性参考意见,实现智能化养殖。
桃源里“三园共建”赋能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规划实施了桃源里、悦馨苑两个万人社区,11个村庄5055名群众向镇驻地集中,高标准打造了吕庄、柴胡店新村、店西刘三个省级和美乡村。以中心镇建设“八大功能”为指引,配套建设了桃源里幼儿园、医养结合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项目,统筹实施了青龙大街改造提升、宁津新河生态修复、新河湿地公园等重点项目。并将柴胡店镇便民服务中心搬迁至桃源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服务。坚持融合思维,做好“三类地”腾挪文章,实现“地尽其值”。对片区内闲置坑塘、废弃土地进行高效盘活,发展边角经济。大力推广王世英飞地改革模式,对腾空节余指标进行镇域调剂,归并集中使用,打造共享创业园、飞地示范园,以“三类地”改革激发乡村振兴新引擎。同时,对镇驻地商贸综合街区和桃源里社区商贸街进行高效运用,持续探索“互联网+”电商模式,打造具有跨境和农业特色的电商孵化共享基地,积极培育乡村旅游、共富工坊、就业创业中心、乡村振兴超市、红色速递、金融、农资服务点、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坚持“产业+园区”双轮驱动开放发展新模式,规划建设了镇驻地一东一西两个千亩产业园区,对镇驻地原老卫生院、养老院、教师家属院进行盘活,建设了占地180亩的宁津首家电梯产业园区,为产业发展锻造硬核支撑。
崔杨农文旅融合示范片区。片区初步形成肉鸭养殖、水产养殖、特色种植、绘画写生、红色文化五大特色产业基地。柴胡店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大刀文化的发源地,不断形成了“崇德、尚义、笃信、图强”的大刀精神。大刀精神植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在齐鲁文化与燕赵文化滋养下铸就的精神丰碑。在日常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们对大刀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细致的延伸,形成了“齐鲁之地、儒雅之风,燕赵之地、侠义之风,红色之地、信仰之风,发展之地、实干之风”的新时代大刀精神。结合我镇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我们建设了崔杨冀鲁边根据地红色教育基地、龙腾中学大刀展馆、大刀记文化广场等红色主题教育场所,并多次组织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我们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教育培训、红色研学等产业,成功走出了一条以红色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
下一步,柴胡店镇将依托苗木种植,与绿沃川集团合作,打造占地300亩集生态蔬果种植、种苗培育、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子商务、农业种植技术培训服务、农业研学教育于一体的智慧农业产业园;对示范片区内废弃坑塘进行治理提升,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和休闲观光垂钓业;依托蟋蟀文化和红色文化,将片区内抗日战争纪念馆、崔杨美术馆、鸣虫馆、爱国教育基地、千年古槐等文化元素充分挖掘,打造吃、住、游、玩、学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目前崔杨村正在规划20余亩土地,用于建设红色文化训练拓展基地。擦亮“红色”金招牌,吸引广大游客观光旅游。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