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张晓琳
责任编辑:马宝涛
在德州市宁津县柴胡店镇崔杨村,一座由青砖灰瓦构筑的抗战纪念馆静静矗立,诉说着这片土地的红色记忆。而与之相呼应的,是村内活跃的崔杨人大代表工作站——这座扎根基层的民意枢纽,正以“人民至上”的理念,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书写着新时代的履职答卷。
崔杨村的三次产业转型史,映射着中国乡村发展的时代缩影。从手工地毯到化工产业,再到红色文旅,每一次转型都伴随着阵痛与突破。2015年,当村里决定关停污染企业、发展红色旅游时,土地流转、就业安置、环境整治等难题接踵而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崔杨人大代表工作站应运而生,成为协调各方利益、凝聚发展共识的关键平台。
工作站创新建立“三访三议”机制:访产业带头人议发展方向、访困难群众议民生保障、访创业能人议治理良策。在化工厂关停期间,代表们连续45天驻厂走访,收集职工诉求127条,协调开展技能培训6场次,帮助236名村民实现再就业。这种“脚底沾泥”的工作方式,让转型阵痛化为发展动力。
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工作站打造“红色议事厅”,将抗战纪念馆变为民主协商的课堂。每月15日,代表们在这里接待群众,背后的展柜里陈列着村民捐赠的大刀、纺车等老物件,时刻提醒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初心。在红色旅游开发中,代表们推动建立“文旅发展专项基金”,通过“村民入股+集体运营”模式,将原化工厂厂房改造成美术馆、民宿,既保留了工业记忆,又创造出文旅新业态。村民杨新义感慨:“过去化工厂的烟囱冒黑烟,现在美术馆里飘墨香,代表们真正把我们的乡愁变成了财富。”
工作站使用“云上家站室”系统,收集村民诉求,对道路修缮、污水处理等高频问题实行“红黄蓝”三色预警。2022年村内实施亮化工程时,系统捕捉到老年群体对路灯眩光的担忧,代表们立即协调更换柔光灯具,让民生工程更贴心。
工作站还推动建立“乡村振兴议事会”,让村民成为决策主角。在确定抗日名将肖华指挥部遗址修缮方案时,先后召开7次村民议事会,收集建议58条,最终形成“修旧如旧+数字展陈”的改造方案。村民宋玉山经营的超市如今成为旅游商品展销点,他笑着说:“以前觉得代表高高在上,现在发现他们就是帮我们跑腿办事的贴心人。”
数据显示,工作站运行以来,累计解决民生问题236件,推动实施项目17个,村民人均收入从2015年的1.2万元增长至2022年的3.8万元。这个曾经“姑娘不愿嫁”的村庄,如今成为国家级文明村,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
站在抗战纪念馆前,人大代表工作站墙上的“民生清单”仍在不断更新。从产业转型到治理升级,从红色传承到数字赋能,乡村振兴就能奏响共建共治共享的时代强音。正如老支书任廷水所说:“代表工作站就像当年的革命火种,点燃了乡亲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新希望。”(通讯员 于洋)
初审编辑:张晓琳
责任编辑:马宝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