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张晓琳
责任编辑:马宝涛
“给大家讲了一上午了,我也考考大家记住了多少咱们这些移风易俗的内容。来,大嫂,您家里女儿也快结婚了,你说说,咱们村规民约里,大家商议好的彩礼标准是多少?”4月26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创新宣讲,在德州市宁津县津城街道岱夏和村党支部里进行。岱夏和村村委会委员、“山东好人”杨晓省正在为村民讲解移风易俗的好处。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近年来,津城街道始终坚持以文明乡风建设为抓手,引导广大群众倡树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弘扬文明新风,为乡村振兴增添活力,注入动力,持续推动在润物细无声中传播新思想、培育新风尚。
用好红白理事会,打好基层治理“牌”。自移风易俗工作开展以来,由县级文件指导、街道引导、村支“两委”主导,街道64个行政村圆满完成村级红白理事会换届选举,共选举产生红白理事会成员625名,其中287名为村“两委”成员。通过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做到统一流程、统一服务、统一标准的婚丧嫁娶“三统一”。结合农村党员干部轮训,将移风易俗政策作为基层党组织书记与红白理事会培训的重要内容。严格落实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报备制度,带头签订《承诺书》2300余份,规范党员行为、严明纪律约束。积极发挥“红黑榜”标尺作用,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纳入评定内容,吸纳500余名德高望重、敢言敢为的人员和“五老”人员作为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成员,共评定出红榜户82户,黑榜户5户通过“红黑榜”评定“亮相”,让纸上的村规民约“活”起来。同时,常态化开展督导检查,对工作落实不到位的红白理事会成员进行警示谈话、通报批评,并责令公开检讨、取消评先树优资格,对于未落实移风易俗红白事相关工作的村“两委”班子视情进行相关处置。
创新宣教方式多,打好日常宣传“牌”。街道充分利用微信群、村广播、文化墙等10余种形式,常态化宣传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等内容。截至目前,共发表新闻稿件360余篇、视频短讯70余篇,其中国家级媒体90余篇、省市级媒体60余篇,悬挂横幅900余条、发出倡议书7万余份、分发宣传手册5万份,受众人数近6万人。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作用,夯实“1+64+N”移风易俗志愿服务活动,建立64个行政村移风易俗志愿服务分队,完善宣教广场、幸福食堂等移风易俗公益设施100余处,同时将宣传移风易俗政策与群众性小戏小剧文化惠民演出、津骑兵骑行宣传等活动相结合,截至目前,组织津骑兵移风易俗宣讲服务队等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1000余名,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演出96次、专题宣讲活动130余场、各类主题活动300余场次,自编自演7部视频节目,累计宣传服务2万余人。同时设立了64个“积分超市”,实行积分管理模式,以积分兑换奖励,养成良好习惯,破除陈规陋习,用“小积分”兑换“大文明”,以“小奖品”汇聚“大动力”。截至目前,共实现积分兑换600余起。
塑造榜样新风尚,打好典型引领“牌”。定期开展文明新风评选活动,选树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善行义举“四德榜”道德模范典型等,用先进典型、模范人物引领乡风文明,充分发挥群体示范作用,截至目前,已选树文明家庭460户、好媳妇好婆婆184人、善行义举“四德榜”640人。依托“幸福大姐”、义务红娘团,建立适婚青年交流平台,引导青年树立文明婚恋观家庭观,将移风易俗和文明培育有机融合。村里的红白理事会还提供“跟踪服务”,婚后小两口的“小打小闹”、婆媳之间的“鸡毛蒜皮”,理事会都要调解约束,帮助树立互敬互爱、孝老爱亲的和美家风,形成了村风正、邻里和、婆媳好、阖家欢的新风尚。移风易俗工作开展以来,街道已有4例“0彩礼”婚礼、20多例低彩礼婚礼,其中《小苏和小刘的零彩礼婚礼》与《博士后夫妻不要彩礼要幸福》等典型案例得到省市、国家级媒体大力推广,全网累计播放浏览量过亿,“人民网”“山东新闻联播”“文明山东”等省级以上媒体点赞表扬,引导辖区内青年思想转变,婚事简办正成为全街道的文明新风尚。
下一步,津城街道将聚焦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不断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通讯员 吴浩然 吴晓童)
初审编辑:张晓琳
责任编辑:马宝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