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张晓琳
责任编辑:马宝涛
“红白事大操大办,表面风光,背后受累。咱们不如省下钱来,把日子过踏实!”5月7日,在德州市宁津县时集镇孙集村张淑红家的小院里,一场热热闹闹的“小院课堂”开讲了。没有主席台,不念文件稿,镇上的志愿者们搬来小板凳,和村民们围坐一圈,用大白话聊起了移风易俗的新风尚。
“以前觉得彩礼要少了没面子,今天一听才明白,小两口和和美美才是真排场!”村民李大婶的话引得大家连连点头。这样的场景,正是时集镇创新推出的“小院课堂”宣讲模式——把政策宣讲从会议室搬到农家院,用拉家常代替“填鸭式”说教,让文明新风吹进百姓心坎里。
原来,他们有自己的法宝,总结起来就是三大特色做法,让文明落地生根。
“土味”宣讲接地气。志愿者们用“彩礼攀比伤感情”“丧事吹唱扰四邻”等村民身边事举例,编成顺口溜、小故事,把“大道理”讲成“家常话”。现场还设置“你问我答”环节,针对村民关心的“喜宴标准”“殡葬补贴”等问题一一解答。
“榜样户”带头示范。在全镇海选“移风易俗示范家庭”,将红事新办、白事简办的典型事例制成“光荣榜”,通过“小院课堂”巡回展示。油坊李村的退役军人结婚现场变“征兵现场”,积极宣传参军入伍的好政策,闫庄村的杨国涛将传统推搡挤闹的接亲现场变“一路生花”温馨现场……这些都是近年来移风易俗的鲜活案例,成了乡亲们热议的“明星家庭”。
“奖励机制”激发热情。县乡村三级对积极参与“小院课堂”、践行文明新风的村民给予实物奖励,优先推荐评选县级诚信个人等荣誉称号。目前已有20余户村民因践行新风尚获得了电饭煲、粮油等实用奖品,“小奖励”带动了“大改变”。
“现在村里办白事,统一用音响代替吹唱班,既省钱又不吵人”“张家嫁闺女只摆10桌,菜式实惠又热闹……”随着“小院课堂”的持续开展,这样的新变化在时集镇越来越多。
“乡村振兴既要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更要让文明新风吹进来;优化营商环境既要完善基础设施这个‘硬支撑’,更要培育文明乡风这个‘软实力’。”时集镇党委书记狄如春表示,下一步将继续用好“小院课堂”,把政策宣讲与评先树优、文化惠民结合起来,让文明新风真正扎根乡土。(通讯员 王梦茹)
初审编辑:张晓琳
责任编辑:马宝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