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手捏出千年文化——宁津职专幼儿园非遗游戏记

2025-05-09 11:12:30 来源:大众网 作者:张晓琳

  “老师快看!我的醒狮宝宝会眨眼睛啦!”近日,在宁津职业中专附属幼儿园的彩虹工坊里,中三班的朵朵举着陶泥醒狮,小手指轻轻拨动竹签,狮子的睫毛扑闪扑闪。旁边的小朋友们有的用圆头安全剪刀“咔嚓咔嚓”剪红纸,有的把彩泥搓成小圆球,教室里飘着甜甜的面团香。

  非遗“活”起来:游戏化教学打破文化传承次元壁

  走进幼儿园的“非遗魔方”活动区,传统技艺被解构成幼儿可感知的趣味模块。指尖工坊区域,孩子们用食用色素染制的“魔法面团”捏制生肖面人,在揉搓中锻炼手部精细动作。鲁班创客角,简化版榫卯积木拼搭出会动的木偶戏台,齿轮咬合间启蒙工程思维。“非遗不是老古董,而是孩子手中的‘活玩具’。”园长田莉凤翻开一本《游戏化非遗课程图谱》,上面记录着每个游戏的培养目标:扎染方巾对应色彩感知,皮影戏台蕴含光影原理,就连陶埙吹奏都被设计成呼吸训练游戏。

  跨学科密码:一团陶泥里的非遗传承启蒙课

  非遗魔方的特别之处在于,每项技艺都暗藏跨学科学习线索。剪纸课上,孩子们用圆规在红纸上画出等分线,制作二十四节气窗花,蕴含数学逻辑。搭建微型古建筑模型时,幼儿通过增减承重柱来发现“斗拱结构”的力学奥秘,体现物理探索。教师董敏展示大班幼儿的“非遗探索日志”,其中既有用符号记录的扎染步骤,也有充满想象力的“未来非遗发明”。

  挖掘乡土基因:让文化自信扎根童年记忆

  幼儿园深度挖掘宁津“中国杂技之乡”的资源,构建特色课程链。将杂技柔术简化为“彩虹桥”体能游戏,幼儿在翻滚、平衡中体验传统技艺的身体智慧。家长李辉在亲子开放日体验后感慨:“孩子现在逛庙会,能指着糖画说出‘这是非遗’,还非要教我剪‘黄河入海流’的窗花。”

  这种“非遗基因”启蒙模式,将文化传承前移到学龄前阶段,通过具身认知实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宁津职专附属幼儿园的孩子用童趣解码文化密码,让千年非遗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焕发童真光彩。这场关于文化传承的启蒙实验,正为学前教育注入更多中国基因。(通讯员 刘晓兰)

初审编辑:张晓琳

责任编辑:马宝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