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津县刘营伍乡人大代表履职记:烟火气里的民生温度

2025-07-09 16:15:00 来源:海报新闻 作者:张晓琳

  在德州市宁津县刘营伍乡的集市上,总能看到一群忙碌的身影——他们戴着“人大代表”徽章,揣着记满民意的笔记本,正把乡亲们的期盼一件件变成实事。今天,就让我们看看这群“接地气”的代表们,如何让蟋蟀罐老手艺焕发新生,让集市的烟火气更暖心。

  让非遗蟋蟀罐,从“土罐子”变“香饽饽”

  “这罐子上的花纹,是俺爷爷传下来的手艺,以前就换点零花钱,现在能卖上百块!”西刘村老匠人刘大爷捧着刚做好的蟋蟀罐,眼里笑出了褶子。刘营伍乡的蟋蟀罐曾困在“小作坊”里,年轻人嫌费时不愿学,卖货全靠熟人介绍,好手艺差点断了代。

  乡人大代表们看在眼里,组建“非遗帮扶小队”,跑遍全县找政策,帮作坊申请低息贷款、添置新窑炉;请电商老师来村开直播课,教老匠人拍制作过程、讲罐子背后的故事。如今,不少匠人学会了线上接单,单月销售收入比以前翻了两番;村里闲置的宅基地被改造成“蟋蟀小集市”,每逢周末就热闹起来,角落摆着蟋蟀文化展板,老人们凑在一起讲“斗蟋蟀”的趣闻。

  管好集市烟火气,让“堵心路”变“舒心路”

  “以前赶大集,电动车都得挪着走,现在集市宽宽敞敞,买完菜还能在边上晒晒太阳!”郭营伍村的王大娘提着满篮新鲜蔬菜,笑着说。宁东公路旁的老集市摆了20多年,摊户越摆越靠外,车堵得水泄不通,烂菜叶堆得满地都是。

  乡人大代表们没等村民抱怨,先开了场“板凳会”。“这个集市必须治理,既要不挡道,又要留住人气!”代表们带着卷尺跑了5个村,选定郭营伍村和王营伍村的闲置场地——离老集市近,又不影响交通。迁集那天,代表们早晨6点就到了,帮卖菜大爷抬筐子,给炸油条婶子指摊位,小吃旁的大哥直夸“这下油香味儿再也不混着汽车尾气了!”

  “别叫我‘代表’,就叫俺老赵、小李!”这是刘营伍乡人大代表常挂在嘴边的话。他们说:“咱揣的不是徽章,是乡亲们的信任。把村里的事办实了,夜里睡觉都香。”如今的刘营伍乡,蟋蟀罐工坊里年轻人跟着老匠人学手艺,新集市上大爷大妈笑着挑菜——这些看得见的变化,正是人大代表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回应期盼的生动注脚。(通讯员 齐立娟)

初审编辑:张晓琳

责任编辑:马宝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