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张晓琳
责任编辑:马宝涛
宅基地的边界之争、灌溉水渠的使用纠纷、土地流转的意见分歧……这些藏在泥土里的矛盾,看似细碎,却可能让乡亲们心里添堵、邻里间生隙。如今,“伍民议事+一站式矛调”机制在乡野间扎根,德州市宁津县刘营伍乡人大代表们成了穿梭在村头巷尾的“解纷主力”,用接地气的办法,为大伙儿的烦心事开“良方”。
纠纷刚露头,代表已就位,谁家要是遇上解不开的疙瘩,不管是两户人家为地头分界红了脸,还是几户村民对集体收益分配有疑问,到乡综治中心窗口一说,事情就有了“主心骨”。窗口登记信息的同时,“伍民议事”平台会第一时间匹配合适的人大代表——可能是熟悉村情的“老支书”,也可能是懂政策的“田秀才”,让他们从一开始就介入,把矛盾拦在“发酵”前。乡亲们常说:“代表来了,就像心里落了定盘星。”他们知道,这些代表懂村里的“老理儿”,也清楚政策的“新说法”,不会让小事拖成“老大难”。
细究根与由,给矛盾“号准脉”
农村的矛盾,往往裹着人情往来,没那么简单。矛盾介入后,人大代表会和综治中心的工作人员凑在一起,像梳理田垄一样把事情捋清楚:是真为了几分地的边界,还是积了多年的误会?涉及多少户人家的利益?村里的老规矩能不能作参考?
简单的纠纷,比如两户因浇地抢了水,当场就能找到症结;复杂的纠纷,像村民与合作社的流转合同争议,就会被标注为“多元协调类”。这种“把脉问诊”,既有综治工作的条理,更有代表们常年扎根乡村的敏感度——知道哪句实在话能说到乡亲们心坎里。
田间开“议事会”,用公信力架起“连心桥”
找准症结后,便进入调解关键环节,这时候,人大代表的“分量”就显出来了。遇上简单纠纷,代表常和综治调解员一起往田间地头跑。在地头埂边一坐,不用讲套话,一句“我是人大代表,今天来听大伙儿说道说道”,就能让剑拔弩张的双方先坐下。比如两家争宅基地边界,代表掏出村里的老台账,指着上面的记号说:“你看,当年分地时就划在这儿,按老规矩来,错不了。”几句话下来,双方往往能各退一步,握手言和。
要是遇上复杂纠纷,“伍民议事”机制就成了破解难题的“钥匙”。代表牵头,把涉事村民、村干部、司法人员请到村委会,围坐成一圈开“议事会”。桌上摆着村里的账册,墙上贴着政策条文,代表先让大伙儿把心里的话全倒出来,再一条条摆事实、讲政策:“这钱该怎么分,政策有规定,村里的实际情况也得考虑,咱得找到都能接受的法子。”这种把事摆到明面上说的方式,比闷在心里生闷气管用多了。
事儿了不撒手,回访筑牢“放心墙”
签了调解协议,事儿不算完。综治中心盯着协议兑现,人大代表们还会隔三差五往村里跑,问问情况。“地界桩打牢了没?”“合作社的租金按时给了吧?”就算一时没议拢也不怕,综治的人会帮忙想办法,引导着走合规的路子,代表们也会一旁搭把手:“乡司法所的同志这周正好下村走访,我帮你约个时间聊聊?”“这事儿按政策该咋处理,我帮你找些文件看看,心里好有个数。”绝不让乡亲们觉得“没人管”。
在刘营伍乡,人大代表们就像田间的“稳压器”,用村里听得懂的话、认的准的理,把各方的心思拢到一块儿,让乡亲们的日子过得更顺气、更踏实。(通讯员 齐立娟)
初审编辑:张晓琳
责任编辑:马宝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