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津县时集镇:鼓点铿锵传乡韵 政协助力护“非遗”

2025-07-15 15:44:30 来源:海报新闻 作者:张晓琳

  近日,在德州市宁津县锣鼓秧歌文艺展演的舞台上,一群村民左手持鼓、右手执鞭,动作刚劲有力。他们的表演赢得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这正是德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前焦弹鼓舞的独特魅力。

  “弹鼓舞是我们一辈辈传下来的!”前焦弹鼓舞传承人焦立林说道。弹鼓舞起源于清朝晚期,由一位来自乐陵的长工传入前焦,于20世纪50年代经音乐家王玉西挖掘整理。经历时代沉浮,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春风,前焦弹鼓舞在1979年登上山东省汇演舞台,此后多次在市县乃至全国文艺演出亮相,并于2014年参与电视剧《大刀记》的拍摄。如今,村里上至70岁老人、下至7岁孩童,不少人都能跳上一段。

  然而,前焦弹鼓舞的传承发展仍面临不小困难。受演出渠道、宣传素材等限制,其知名度亟待提升。年轻一代忙于生计,参与热情不高,导致人员时常短缺、固定演出队伍难以组建。此外,绝大多数演出为公益性质,服装、道具、场地等多项经费保障困难。

  如何守护好、传承好这份宝贵的非遗代表性项目?时集镇政协委员联络室将目光聚焦于此。“弹鼓舞是前焦村宝贵的文化财富。联络室主动作为,就是要架起沟通桥梁,助力做好传承工作。”时集镇政协委员联络室积极行动助力非遗传承。

  拓展舞台,提升影响。为将前焦弹鼓舞推向更广阔的舞台,时集镇政协委员联络室积极作为,主动协调资源,努力争取将弹鼓舞引入德州市级乃至省级层面的文化交流平台,为其创造更多展示机会,力图打破地域限制,扩大知名度,该舞蹈先后登上了山东乡村文化旅游节和德州市元宵节文化汇演的舞台。

  深入调研,建言献策。联络室多次组织委员深入前焦村实地调研,与老中青传承人、村干部及文化爱好者“面对面”交流,详细了解弹鼓舞历史、技艺特点及现存困难,重点梳理了人员短缺、经费保障等核心问题,形成详实调研报告,为精准助力奠定了基础。

  呼吁支持,破解瓶颈。委员们的建议通过政协渠道,及时地反馈至时集镇人民政府,并得到了积极回应。目前,时集镇已制定专项行动,支持前焦村用于弹鼓舞的传承发展,并为弹鼓舞队购置了崭新演出服装,并对村民手工制作的弹鼓进行补充修缮。“弹鼓舞专项行动是镇里落实文化惠民、支持非遗传承的具体行动,有效解决了弹鼓舞发展的燃眉之急。”时集镇文化站站长吴沭运表示。

  鼓点不息,舞步不止。在政协力量的持续关注下,前焦弹鼓舞的传承之路必将走向更广阔的未来。下一步,时集镇政协委员联络室将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委员深入调研、积极建言,同时协助对接专业资源和社会力量,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政协力量。(通讯员 袁艺涵)

初审编辑:张晓琳

责任编辑:马宝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