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津县大曹镇:以“田间地头”式创新 让移风易俗落地生根

2025-07-31 16:47:00 来源:大众网 作者:张晓琳

  7月30日,在德州市宁津县大曹镇希望广场上沈庄村村民沈金胜说起母亲的后事,对村里的新风气赞不绝口。“以前村里办丧事,光是请鼓乐班、摆宴席就得花小两万,现在有了红白理事会帮着操持,一顿便饭、一场简祭,既守住了孝心,又省下了钱,这风气改得值!”

  作为农业大镇,宁津县大曹镇立足村庄分布散、务农人口多、传统习俗影响深的实际情况,从群众生产生活场景入手,用“土办法”破解“老难题”,让移风易俗在田间地头扎下根。

  “农味宣讲”播撒新风,理念跟着农活走

  宁津县大曹镇把宣讲台搬到田间地头、农机大院,让新风理念伴着泥土香入脑入心。组建“麦场宣讲队”,吸纳种粮大户、农机手、村医等“身边人”,趁着春耕歇晌、秋收囤粮的间隙,在田埂上、机井旁用“拉家常”的方式讲政策。

  种粮能手王建军算“对比账”:“去年我儿子结婚,按老规矩得请30桌,现在简办只请了10桌,省下的钱够买2台播种机!”;村医许洪枝结合健康知识说“白事”:“大操大办熬夜守灵伤身体,简单祭奠更能体现心意”。用“种地不违农时,办事不铺张浪费”“秋收讲颗粒归仓,办事讲勤俭节约”等接地气的顺口溜,把新风尚和农活联系起来。录制“大喇叭广播”,每天早晚在村广播里播放,目前已播出6期,覆盖全镇90%以上农户。

  “村规民约”定好实在规矩,让治理有章可循

  “彩礼不超10万,婚车不超8辆,宴席每桌不超500元……”走进大曹镇各村,墙上的《村规民约》红榜格外醒目,这是村民代表会议上全票通过的“办事标准”。大曹镇指导各村结合传统习俗,通过修订《村规民约》,明确红白事操办流程、礼金上限、席面标准等“硬杠杠”,73个村均形成“一村一策”的具体细则。全镇组建73支红白理事会,由村“两委”成员、德高望重的老人、返乡青年组成,实行“事前上门劝导、事中全程监督、事后评议公示”机制,今年已协助村民简办红白事76起,平均每户节省开支2万余元。同时推行“文明存折”制度,将简办红白事、参与志愿服务等行为计入积分,可在村“爱心超市”兑换肥皂、牙膏等生活用品,让守规矩的村民得实惠。

  “农事互助”破解难题,让服务跟着农时走

  宁津县大曹镇把移风易俗和农业生产结合,用“农忙互助”的思路解决办事难题。组建“农闲帮办队”,成员多是农忙时的“好搭子”——谁家办红白事恰逢农忙,帮办队就分工协作:年轻力壮的帮着抢收庄稼、晾晒粮食,妇女们负责准备简餐,有汽车的帮忙接送亲友,既不耽误农活,又把事办得妥妥帖帖。建立“农具共享角”,除了婚庆用品,还专门收集闲置的喷雾器、浇水软管等农具,办事时既能借用桌椅,农忙时还能互通有无,一举两得。针对孤寡老人、残疾农户等群体,推出“农事+后事”双帮扶:平时由党员志愿者帮着种收庄稼,遇到“身后事”,红白理事会全程代办,从联系殡仪馆到平整坟地,甚至连地里未收的庄稼都帮忙处理干净。今年麦收期间,全镇帮办队共协助5户村民在农忙时简办红白事,没耽误一亩地的收成。

  如今的宁津县大曹镇,婚车不再绕田埂炫耀,宴席不再比拼荤腥多少,村民们忙着侍弄庄稼的同时,也把新风气种进了心里。“大曹镇将继续从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的实际出发,让移风易俗和春耕秋收同频共振,真正成为村民的‘生活习惯’。”宁津县大曹镇党委书记李玉磊表示。(通讯员 付需健)

初审编辑:张晓琳

责任编辑:马宝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