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张晓琳
责任编辑:马宝涛
近日,德州市宁津县津城街道的后王村农贸集市里格外热闹。200余名村民围在一处特殊的“摊位”前,或抢答问题,或排队参与游戏,这是当地“青鸟计划”大学生志愿者们开展的移风易俗主题宣传活动现场。
这场以“知识问答+游戏闯关”为特色的活动,不仅发放了500余份宣传资料,更让文明新风在欢声笑语中浸润人心,成为青年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
互动形式求新:让政策从“纸上”走到“身边”
“答对3题得5个小球,弹进盆里就能赢奖品!”活动现场,大学生志愿者们将移风易俗政策要点转化为趣味问答,高价彩礼的危害、红白事简办的标准等内容,都藏在一个个接地气的题目里。村民们答对后,可通过“弹球进盆”游戏赢取毛巾、围裙等实用物品,形成“学知识、玩游戏、得奖励”的完整参与链条。
“用咱老家话答题,还能唠唠身边事儿,这政策听着就亲切!”村民王大姐一边排队参与游戏,一边说道。志愿者们特意采用方言互动,并结合本地案例讲解政策,让抽象的文明理念变得可感可触。
活动中设置的“家庭协作模式”更成了亮点。不少祖孙三代共同上阵,老人带着孩子答题,年轻人指导长辈玩游戏。“以前总觉得移风易俗是年轻人的事,今儿跟孙女一起玩下来,才明白这些新规矩对家里长远好。”72岁的村民李大爷的感慨,道出了许多参与者的心声。
宣传矩阵拓维:线上线下织密传播网
“光在现场忙活还不够,得让更多人知道这些新风尚。”志愿者团队负责人告诉记者,活动采用“线上+线下”联动模式:线下,他们走进集市摊位、田间地头,发放图文并茂的宣传手册,用村民看得懂的方式解读政策;线上,精心剪辑的活动短视频在本地短视频平台传播,单条视频播放量超万人次,让没能到现场的村民也能感受文明新风。
宣传内容的“本土化”设计更显巧思。“咱这儿随礼不超过200元,宴席不超10桌”——这些贴合当地实际的新习俗被融入问答题目,让村民倍感亲切,也让政策宣传更有温度。
长效机制筑基:从“一阵风”到“常流水”
活动落幕,影响却在延续。参与活动的大学生志愿者们自发组建“移风易俗监督联络群”,邀请现场参与的村民担任“文明观察员”,定期收集身边的陈规陋习线索。同时,他们还持续分享移风易俗的典型案例和榜样故事,以正向引导巩固活动成效。
“移风易俗非一日之功,但青年的创造力能让文明种子更快扎根。”津城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安平表示,接下来将把此次活动的成功经验推广到其他集市,并探索与乡村振兴项目深度融合,计划在农产品展销会等场景中设置“文明新风摊位”,让移风易俗宣传自然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津城街道的这场集市宣传活动,正是青年力量赋能基层治理的鲜活样本,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提供了可复制的“青春方案”。(通讯员 吴浩然 吴晓童)
初审编辑:张晓琳
责任编辑:马宝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