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张晓琳
责任编辑:马宝涛
盛夏八月,骄阳似火。8月14日,德州市宁津县大柳镇广袤的田野上,连片的玉米地翻滚着绿色的波浪,已进入拔节孕穗的冲刺期。与往年不同,今年的田间管理少了些“人背肩扛”的辛劳,多了份“科技范儿”的从容。无人机在头顶嗡鸣,传感器在土壤中“把脉”,农技员的手机成了“移动课堂”……大柳镇正用一场生动的“智慧田管”实践,为秋粮丰收夯实地基。
无人机“医生”出诊,药到病除效率高
“瞧,它来了!”在茂孙村连片的玉米地上空,一架植保无人机,灵巧地穿梭,螺旋桨卷起的气流,将药液均匀地喷洒到玉米秆的中下部叶片上。种粮大户孙松兰擦了把汗,笑着说:“以前这时候最遭罪!背着几十斤药桶,钻一人多高的玉米地,又闷又热,药还打不透,一天也弄不了几亩。现在?我这‘铁鸟’一小时能飞防五六十亩,药打得更匀、更深,对付玉米螟、大小斑病,效果杠杠的!” 站在地头的种植户看得直点头:“省力、省药、效果好,这高科技玩意儿,真管用!”
“智慧水龙头”,玉米喝上“营养餐”
走进山东鲁供瑞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承包的千亩示范方,地面几乎看不到忙碌的浇水施肥人影。中陶村党组织书记赵金昌指着地里不起眼的黑色滴灌带说:“秘密在这儿呢!这套‘智慧管家’,能‘看’土壤渴不渴、‘算’玉米缺啥营养,水和溶解好的肥料就通过这些小管子,一滴一滴精准送到每株玉米的‘嘴边’,就像给它们挂上了‘营养点滴’。” 赵金昌算过一笔账:“不仅省水省肥超过30%,关键是避免了‘旱涝不均’和‘烧苗’,你看这玉米秆子,根系扎得深,抗倒伏能力也强了,丰收的底子打牢了。”
“指尖课堂”+“田头诊所”,服务零距离
“张大哥,你看这叶片上的斑点,就是典型的大斑病初期,得抓紧用这个药…”在石庄村的玉米地头,大柳镇农技站的农技员何祺伟蹲在地上,拿着病叶样本给几位围拢的农户讲解。这样的“田间诊所”在大柳镇随处可见。除了线下指导,“大柳智慧农服”微信群更是24小时“不打烊”。“这两天有强对流天气,大家注意提前疏通沟渠防涝!”“雨后玉米螟可能高发,飞防建议如下……”一条条带着泥土气息的技术提醒、一个个在线答疑,让科技服务直达“指尖”。
“向科技要产量、要效益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大柳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陈胜表示,“我们将继续聚焦粮食生产关键环节,加大先进适用农技的示范推广力度,强化服务保障,打通科技落地‘最后一公里’,让更多农户享受到科技兴农的红利,为确保秋粮丰产丰收、端牢‘中国饭碗’贡献大柳力量。”(通讯员 李逸涵)
初审编辑:张晓琳
责任编辑:马宝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