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张晓琳
责任编辑:马宝涛
柳枝轻拂处,宣讲声入心。近日,在德州市宁津县大柳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讲正以“基层治理”“集市讲堂”“田间课堂”等鲜活形式,融入百姓的茶余饭后、市井烟火与生产劳作,将宏大理论化为可触可感的家常话,悄然浸润着乡风民风。
深耕治理:柳荫课堂化春雨
“高价彩礼要不得!”日前,大东村老党员荣炳其声如洪钟。镇司法所长孟保军随即翻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42条明文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这场由村民婚恋纠纷引发的专题宣讲,当场促成三户家庭承诺参与抵制高彩礼行动。
今年7月份以来,大柳镇在百年古柳、文化广场等群众聚集处,挂上了“核心价值观宣讲点”的标识,截至目前,这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已举办60余场次,覆盖群众3000余人次。中陶村党支部书记赵金昌的宣讲记录本密密麻麻:“用分家闹矛盾的例子讲法治,用选网格长的过程说民主,乡亲们一听就懂,道理记得牢!”
宣讲阵地正向治理末梢延伸。在谢庄村,村党支部书记魏晓静用“六尺巷”典故化解宅基地纠纷:“清朝邻里能让墙,咱们新时代农民不能学谦让?”一个月来,该村已化解16起矛盾。该村村民谢志伟感慨:“在这儿听道理,比看电视明白,我们村越来越‘和谐’了!”
“宣讲必须跟着问题走。”大柳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陈胜总结出“三讲工作法”,邻里纠纷讲和谐、环境整治讲文明、产业发展讲富强。一个月来,该镇通过精准宣讲化解矛盾87件。张斋村村民张文德指着新修的水泥路说:“干部讲‘敬业’,修这条路时,镇上的管区书记和区长半夜还在这里盯进度,这就是活教材!”
市井烟火:集市讲堂传新声
“乡亲们看这西红柿!”8月15日,在大柳集上,财帛李大棚管理负责人郑卫凯举着新品西红柿现身说法:“用有机肥的果子更红、更健康,这就是‘诚信’!”这个设在集市中心的流动宣讲讲堂,自7月份开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宣讲已开讲8场,覆盖群众1000余人。
大柳镇创新“赶集听声”机制,由28名人大代表和志愿者组成的宣讲骨干队伍每月逢集摆摊宣讲。大柳镇人大主席孙毅譞的登记本显示,一个月以来收集的14条诉求中,道路修缮类占35%,环境整治类占41%。“讲完政策当场接单!高伊范新疏通的排水沟,群众反映完3天就开工了,群众自然信我们讲的‘敬业’。”
志愿服务的红马甲成了移动宣讲队。在范庄村“暖心食堂”,志愿者路丹丹边教老人用手机边说:“陌生链接不乱点,守住养老钱才是真‘法治’!”一个月来,该镇120支志愿队开展反诈宣讲170余场,成功拦截诈骗2起。该村老人李秀岭竖起大拇指:“这闺女讲的理儿,管用!”
在修缮一新的大柳民俗展陈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民俗宣讲团志愿者杜东炼边展示传统木工边说:“老匠人不用一颗钉子,全凭榫卯咬合,这就是‘诚信’的匠心!”一月来,该馆1700件老物件已接待800余名学生,成为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地。
乡土课堂:童声琅琅育新苗
“柳丝长,乡情浓,爱国爱家记心中……”日前,在大柳镇中心幼儿园里,孩子们清脆的童谣随风飘荡,园长韩宝智翻开新编的《大柳童谣集》说:“我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编成24首方言童谣,让孩子在游戏中记住‘诚信’‘友善’。”
大柳镇教育系统创新宣讲模式,镇教办带动7个镇村级教学点开发乡土课程。在鄄子小学,教师把“矛盾调解”搬进课堂,孩子们扮演村干部和村民,用童言童语调解“文具纠纷”。李胡村学生家长李昭丽发现了孩子的变化:“孩子回家说‘妈妈吵架不文明,我们要讲道理’,比老师上门宣传还管用呢!”
柳韵学院的机床轰鸣声也是特殊宣讲。五轴培训教师在数控车间讲解:“误差控制在0.01毫米,就是新时代的‘敬业’!”该产教融合基地已培养30余名技术人才。学员孙锐仔细打磨着刚完工的柳叶纹饰:“这活儿讲究分毫不差,每次下刀都像把‘敬业’刻进心里。”
最生动的宣讲在田间展开。麦收时节,农技专家在麦浪中开设“垄间讲堂”:“选好种、精管理,就是‘富强’!”种粮大户孙松兰的200亩小麦示范田亩产达620公斤,周边农民跟着学技术。金黄的麦堆旁,老农们笑言:“这满仓粮食,比啥都实在!”
在大柳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家庭活动室”传出新编梆子戏,“柳叶青,乡风淳,核心价值观扎深根……”大东村70岁老人荣玉梅唱得满面红光,一曲唱罢,他感慨道:“俺这把老嗓子,以前只能哼哼老调解闷,如今唱这新词,讲诚信、说友善,唱给街坊听,唱给小孙子听,心里头亮堂!”
千年柳枝轻拂过新绘的“村规民约墙”,童谣声、机杼声、梆子声交织成韵,这缕浸润乡土的“柳下新声”,正将二十四字真言,谱成百姓听得懂、愿传唱的生活乐章。(通讯员 董雪)
初审编辑:张晓琳
责任编辑:马宝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