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张晓琳
责任编辑:马宝涛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张老照片,记录的是上世纪80年代保店驴肉的传统制作场景。从选料、炖煮到卤制,每一步都藏着老辈人的匠心……”9月9日,在德州市宁津县保店镇胡苏驿站产业发展实践站内,讲解员正向前来参观的游客细致讲述保店驴肉的百年传承故事,这正是保店镇人大聚焦美食产业发展的生动实践缩影。
保店驴肉凭借肉质鲜嫩、风味独特的特点,在鲁北地区小有名气,但长期以来面临“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产业规模小、文化传播弱、市场辐射范围有限。为破解这一难题,保店镇人大围绕保店镇特色文化产业,构建了“1+4+4+16+16”产业发展框架,将美食文化产业发展实践点落户德州德牧肉类加工公司,以人大代表为纽带,搭建起“企业+文化+旅游”的产业发展新平台。
“要让保店驴肉走出去,首先得讲好它的故事。”人大代表杜爱冬介绍说。在镇人大的指导下,企业投入资金打造保店驴肉产业发展历史展馆,馆内介绍了清代至今的驴肉制作、老商标等资料,通过“实物+图片+讲解”的形式,生动还原保店驴肉从家庭小作坊到产业化发展的历程。镇人大还组织人大代表定期参与展馆讲解,一方面邀请熟悉本地历史的老代表担任“特邀讲解员”,补充民间故事与历史细节;另一方面收集游客反馈,及时优化展馆内容,让文化传播更接地气、更有温度。自展馆开放以来,已接待参观人员2000余人次,成为保店文旅融合的“新打卡点”。
在扩大文化影响力的同时,镇人大代表更聚焦“让驴肉卖得更远、卖得更好”的核心需求。针对企业销售渠道单一的问题,人大代表提出利用短视频平台,拍摄“保店驴肉制作工艺”等系列视频,通过直播带货、电商平台推广等方式,打开线上销售市场。如今,保店驴肉的销售范围从鲁北扩展到全国10余个省份,2025年上半年销售额超过预期。
“今年以来,保店镇人大聚焦产业发展,创新提出‘把代表实践点建在产业链上’,通过打造美食、农耕、非遗、旅游4个产业发展实践点,把同一产业链上的人大代表组织起来,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谋思路、提建议、出主意,通过代表带领企业、企业推动产业、产业形成体系的方式,不断探索人大代表专业化履职路径。”保店镇人大主席介绍说。下一步,保店镇人大将继续深化产业发展实践点制度,用好“四诊”机制,及时解决产业发展难题,以专业化履职为特色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保店人大力量。(通讯员 张钧柯)
初审编辑:张晓琳
责任编辑:马宝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