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张晓琳
责任编辑:马宝涛
“道路拓宽必须考虑大型农机顺畅通行”“下水道坡度设计要精准适配各村独特地形”“管网铺设需兼顾长远发展容量”……一次次座谈、一遍遍走访,23条带着泥土气的具体诉求被梳理出来,这些沉甸甸的民意,成为推动街道决策的重要依据,最终推动街道将7村片区建设纳入年度重点民生工程,确立“道路拓宽度、排水畅民意、片区连民心”的攻坚目标,以基础设施的“硬升级”激活片区发展的“强引擎”。
机械轰鸣,奏响奋进的序曲;沟槽延伸,描绘发展的蓝图。在德州市宁津县津城街道洼刘、张庄等七个村庄的土地上,一场关乎民生福祉、赋能乡村振兴的基础设施升级攻坚战正如火如荼。这片区域的蝶变新生,正是津城街道以基础设施“硬支撑”撬动乡村振兴“软实力”的生动实践,更深深凝聚着街道政协委员们履职为民、扎根基层的深厚情怀与责任担当。崭新的管道在街巷之下悄然铺设,如同为村庄注入新鲜的“血液”;拓宽平整的道路路基,正勾勒出更加开阔、充满希望的乡村发展“脉络”。津城街道以连片提升为如椽巨笔,饱蘸浓浓的民生情怀,在道路拓宽与下水道改造的“双线战场”上,奋力擘画着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动人新画卷。
今年以来,津城街道政协委员联络室始终将“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理念贯穿履职全过程。面对片区普遍存在的“老大难”问题——道路狭窄崎岖,大型农机进出不便,农产品运输成本高企;雨季污水横流、积水难排,严重影响村民出行和生活环境——政协委员们率先行动,化身民生“啄木鸟”。他们深入田间地头、农家小院,创新搭建“小院议事厅”“村口恳谈会”等接地气的协商平台,与村民们围坐一堂,倾听最真实的声音,收集最迫切的诉求。
“以前这路啊,又窄又坑洼,大车根本进不来。咱种的粮食往外运,费时费力成本还高,真是愁人!”洼刘村的种植大户宋书增望着新拓宽的道路,脸上洋溢着笑容,李仙村的王丙良对下水道改造感触更深:“以前一到下雨天,出门就得蹚水,深一脚浅一脚,又脏又不安全。现在好了,新管道一铺,雨水污水走得快,家门口干干净净,心里也跟着亮堂了!”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人行道路铺装5000余平,铺设高标准排水沟渠3.2公里,预计将于12月底全面告竣。
道路与管网,“一宽一深”,看似是冰冷的工程数据,实则疏通的是乡村发展的“筋骨血脉”,连接的是政府与百姓群众的“连心桥”。政协委员王爱新表示,“我们以片区化改造破题,实现资源要素从‘分散发力’转向‘聚合增效’的根本转变,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最高标准,确保工程经得起时间和人民的检验。”
机械的轰鸣还在继续,那是乡村奋进的节奏;延伸的沟槽里,藏着村民对好日子的期盼。从“愁出行”到“路路通”,从“怕下雨”到“水畅流”,津城街道正以这片热土为证,奋力书写着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生动篇章!(通讯员 吴浩然 刘广金)
初审编辑:张晓琳
责任编辑:马宝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