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津县大曹镇:深耕反诈培训 筑牢群众“钱袋子”安全防线

2025-10-28 19:06:02 来源:大众网 作者:张晓琳

  10月27日,德州市宁津县大曹镇组织开展防范非法集资与电信网络诈骗专题培训会。此次培训会特邀镇派出所民警以“案例讲解+互动答疑”的形式,为村民们带来了一堂兼具实用性与警示性的防诈“必修课”,旨在进一步提升群众识诈、防诈、反诈能力,切实守好群众的“钱袋子”,为辖区平安建设夯实基础。

  精准剖析:拆解诈骗套路,用“身边事”警醒“身边人”

  “大家还记得上个月咱们镇西李村张大姐的遭遇吗?她就是接到‘淘宝客服’电话,说订单异常要退款,最后被骗走了8000多块钱……”培训一开始,民警就以辖区近期发生的真实案例为切入点,瞬间抓住了在场群众的注意力。他重点聚焦“冒充客服取消业务”“虚假投资理财”“冒充电商平台退款”等3类高发诈骗类型,对诈骗分子的作案流程进行了“沉浸式”拆解。

  以“冒充客服取消业务”诈骗为例,民警详细还原了诈骗分子的四步陷阱:第一步,通过非法渠道获取群众购物信息,以“订单异常”“商品质量问题”为由致电,用专业话术制造恐慌情绪,让受害者放松警惕;第二步,以“快速退款”为诱饵,诱导受害者下载“屏幕共享”类陌生软件,悄然获取手机操作权限;第三步,在受害者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软件窥探银行卡密码、短信验证码等关键信息;第四步,迅速登录受害者的支付平台或银行账户,盗转资金后立即失联。

  同时,民警结合周边县区近期破获的非法集资案件,通过展示涉案公司的虚假宣传海报、受害者的转账记录等材料,深刻揭露了非法集资“以‘高额返利’为噱头、以‘熟人介绍’为幌子、以‘短期回报’为诱惑”的三大套路,以及最终“卷款潜逃、血本无归”的本质,让村民们对各类诈骗手段的隐蔽性和危害性有了更直观、更清晰地认识。

  观念扭转:破除认知误区,筑牢思想“防火墙”

  “我卡里就几百块钱,骗子再厉害也骗不到我头上!”培训互动环节,一位村民的发言道出了部分人的侥幸心理。针对这种“卡里没钱不怕骗”的错误观念,民警立即严肃纠正:“现在骗子的手段早就升级了!他们会诱导你在网贷平台借款,再把借来的钱转走,最后不仅你的存款没了,还得背上一笔贷款,这种案例在咱们周边已经发生过好几起了!”

  随后,民警通过播放反诈短视频,展示了受害者因陷入“网贷诈骗”背负债务、家庭破裂的真实场景,让在场群众深受触动。对于非法集资,民警则着重强调要破除“赚一把就撤”的投机心理,他用“你图他的利息,他图你的本金”这句通俗易懂的话语,结合非法集资案件中“前期给小利、后期卷巨款”的共性规律,引导村民算好“经济账”“家庭账”“法律账”,从思想根源上摒弃侥幸心理,树立“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的正确防范观念。

  防线夯实:总结防诈要点,把“护身法则”送到手

  为了让防诈知识更易记、更实用,培训接近尾声时,民警为群众精心总结了“四不原则”反诈要点,还现场发放了《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手册》《远离非法集资倡议书》等宣传材料200余份。

  “一不”:坚持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信息。接到陌生来电或短信,涉及“退款”“中奖”“取消业务”等内容时,务必通过官方APP、官方客服电话核实,不轻易相信陌生号码的“指令”;“二不”:拒绝安装来源不明的软件。凡是陌生人推荐的“屏幕共享”“理财助手”等软件,一律不下载、不安装,避免手机被远程操控;“三不”:切实保护核心信息。银行卡密码、短信验证码、身份证号等关键信息,绝不向任何人透露,哪怕对方自称“客服”“民警”;“四不”:警惕高利诱惑。凡是承诺“低风险、高回报”“保本付息”的投资项目,一律保持警惕,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一夜暴富是陷阱”,坚决远离非法集资。

  培训结束后,村民们纷纷表示收获满满。“以前总觉得诈骗离自己很远,今天听了警官讲的案例,才知道骗子这么狡猾!以后遇到陌生来电,我肯定先核实,再也不轻易相信了。”大曹村村民王志春拿着宣传手册说道。

  此次培训通过“案例剖析+误区纠正+要点总结”的模式,将抽象的反诈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生活指引,有效增强了辖区群众的识诈防诈能力,在村民心中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诈屏障。下一步,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大曹镇将持续把反诈宣传工作作为平安建设的重要抓手,常态化开展“反诈进乡村、进家庭、进商铺”系列活动。一方面,组织网格员、志愿者进村入户开展“一对一”宣传,针对老年人、留守妇女等重点群体,进行靶向式提醒;另一方面,利用镇、村两级微信群等线上平台,定期推送反诈案例、预警信息,扩大宣传覆盖面。同时,加强与派出所、市场监管等部门的协作联动,建立“信息共享、线索互通、联合打击”工作机制,严厉打击非法集资与电信网络诈骗行为,切实守护群众财产安全,携手共筑平安、和谐、稳定的乡村生活环境。(通讯员 周志成)

初审编辑:张晓琳

责任编辑:马宝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