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张晓琳
责任编辑:马宝涛
“如果孩子深夜躲在被窝里刷手机,父母反复催促却置若罔闻,您是否感到既焦虑又无助?”11月2日,在德州市宁津县宁城街道惠宁社区文化书院,德州市心理健康科普宣讲团讲师冯之英老师的开场提问,瞬间击中了在场数十位家长内心的共同痛点,原本略显嘈杂的活动室迅速安静下来,期待的目光聚焦讲台。一场旨在破解孩子手机沉迷难题的“共破手机迷 家社护成长”主题宣讲活动就此拉开序幕。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青少年沉迷问题日益成为家庭矛盾的焦点,如何科学引导而非粗暴干预,成为摆在众多家长面前的现实考题。为切实回应辖区家庭这一迫切需求,宁津县宁城街道主动作为,精心策划并组织了本次主题宣讲,特邀德州市心理健康科普宣讲团的专业力量,为家长们送来了一份及时且针对性强的“育儿解忧良方”。
从“归因”到“解法”
宣讲中,冯之英、柯晴两位讲师直击核心,围绕“孩子为何会沉迷手机”“如何科学干预而非强硬对抗”等家长最关切的问题,结合大量真实的青少年心理案例,层层剖析。她们指出,手机依赖背后往往隐藏着情感寄托缺失、学业压力寻求放松、同伴社交融入需求等多重心理动因,同时家庭环境中的陪伴缺失、沟通不畅也可能是诱因。“手机沉迷并非单纯的‘孩子不听话’,而是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的复杂问题。”讲师们的深刻解读,帮助家长们跳出了“非收即放”的认知困境,开始从更深层次理解孩子的行为。
“理论听得懂,方法更要学得会。”本次活动尤为注重“可落地、能实操”。讲师们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家长能立即上手的育儿技巧:从如何与孩子平等协商,共同制定每日使用时长、明确禁用场景(如就餐时),到约定违反规则的温和且坚定的后果;从如何用每日半小时亲子阅读、周末家庭户外运动填补空白时间,到支持孩子发展绘画、乐器等兴趣爱好以转移注意力……每一项建议都紧扣家庭日常,步骤清晰,指导性极强。
从“听课”到“互助”
互动环节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家长们纷纷举手,倾诉困惑:“孩子总说‘同学都玩,我不玩就没话题’!”“之前强行收手机,关系更僵了,现在怎么修复?”面对一个个棘手问题,讲师们耐心解答,既提供具体策略,也引导家长相互分享经验。现场不仅是一方“听课课堂”,更成了一个温暖的“互助交流平台”,在思维碰撞中,家长们相互启发,共同探寻构建健康亲子关系的路径。
“以前就知道硬来,结果孩子更逆反。今天明白了,得先理解他,再谈规则。老师教的‘协商’方法,我回去就要试试!”家长张女士在活动结束后感慨地表示,她对孩子玩手机的行为有了全新认识,并至少掌握了两种实用的干预方法。李先生也补充道:“知道了要用心陪伴替代无效唠叨,以后周末多带孩子去打打球。”
“精准回应家长在青少年教育中的‘急难愁盼’,是我们工作的着力点。此次活动成功将专业心理知识和实用技巧送入了社区、家庭,有效帮助家长走出了教育困境。”中共宁津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虎介绍道,下一步,宁津县将继续联动专业力量,围绕青少年成长、家庭教育等主题开展更多惠民活动,持续搭建并巩固家社协同育人的坚实桥梁,为辖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通讯员 姚强 张瑜)
初审编辑:张晓琳
责任编辑:马宝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