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翟岩
责任编辑:白雪
编者按: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率先突破,是省委省政府交给德州的重大政治任务。如何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率先突破?是时代考卷,更是政治使命。平原担当新时代使命,勇当探路者,做好答卷人,立足于农业大县这个“最大实际”,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新路子。为充分展现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平原创新与探索,大众网德州频道特推出“乡村振兴看平原”特别策划,多路记者分赴平原各街道、乡镇基层一线,蹲点采访,围绕“五大振兴”,积极挖掘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模式。
三产深度融合 平原王杲铺镇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
“乡村振兴看平原”系列报道之四
记者 宋春晓 通讯员 王慧
乡村振兴是“五位一体”的全面振兴,近年来,王杲铺镇紧抓乡村振兴机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分区,最终实现“接二连三”全产业融合发展新局面,探索了一条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王杲铺路径。
走进王杲铺镇镇中心,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热闹,上午九、十点钟,正是赶集的好时候,主干道上,人潮涌动,只见肉类摊、蔬菜摊、水果摊、农副产品摊等所有的摊位整齐划一的排开,来赶集的村民熙熙攘攘,喜滋滋地挑选自己称心如意的物品,街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路边商店门面鳞次栉比,到处洋溢着平凡的热闹、朴实的民风。
据统计,截止到今年9月份,王杲铺全镇3.7万人仅在农商行存款就达7亿余元,从今年1-10月份,全镇实现税收收入7385万元,同比增长117%,完成全年任务数的123%,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3.8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利润4494万元,新增50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6个,限额以上零售额6852万元。
“真正的强大应该是藏富于民,让老百姓有钱,我们努力把一产做优、二产做强、三产做大,提供更多的优质的就业机会,让老百姓能挣钱,有地儿花,花得开心有获得感。”王杲铺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倪国帅说。
积极推进土地集约利用 激活农村内生动力
平原县王杲铺镇甜南村村民王登魁如今是镇上的农机员,平日农户有银行卡取现、汇款、政府补贴领取等基础业务都来他家的“助农金融自助终端”上办理,家门口的人流常常络绎不绝,而王登魁的“在岗率”也相当高,村民来办业务几乎从不扑空,作为村里的种粮大户,王登魁有时间料理自家地吗?
原来在这之前,王登魁早已将自家10亩地流转出去了,他从土地中彻底解放出来,由兼职变专职,开始一门心思做农机员,更保证了农户们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低成本、高效率的现代化金融服务。
王登魁掰着手指跟记者算起了帐,“以前自个儿种吧,刨去成本,一亩地的收益也就是800-1000元。可是流转出去以后,能拿到同样的钱,咱还不操心这些事儿了,我现在专心做农机员,一年的收入能到三万多,再加上自己的地,一年的收益就在一万好几了,如果自己纯种地的话绝对没有这么多钱。”
“今年我镇改变了分红模式,在原来群众每亩地800元保底的基础上,增加了集体每亩地20元的保底收益分红,这样二次分红比例变为集体5%、第三方合作社20%、经营者35%、群众40%,确保了集体收益有增长、有保障。”王杲铺镇党委副书记、政协联络室主任姚超说。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平原县积极探索了党支部领创办这一模式。2017年春季,平原县王杲铺镇率先在甜南村、焦家寺村进行试点党支部领创办合作社。王杲铺镇甜南村以群众自愿为前提,流转出三分之一的耕地由村党支部统一种植管理,所得利润由合作社、农户、管理者、村集体按比例分红。
今年,王杲铺坚持“提质和扩面”的原则,规范党支部领创办合作社运行,扩大已加入土地流转村庄的流转面积,增加土地流转村庄数量,不断推进土地向规模化集中,王杲铺镇的规模化经营也引来了农业龙头企业,该镇勇立潮头,开始树立市场化规范运营的理念,积极与农业龙头企业深化合作,形成了“领创办+田园专业合作社”的王杲铺模式,就在今年6月,被中粮集团授予“中粮(德州)王杲铺镇优质麦种植基地荣誉称号。
历经市场锤炼,今年秋季,全镇实质运行党支部领创办的村庄增加了11个,总数达到20个,总流转亩数达到1.1万亩。目前,已经签订流转合同,统一订购了“济麦”44优质麦种。同时,剩余32个村庄、4万亩土地也实现了订单种植。
以“一轴”为落脚点 为发展路域经济打基础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栖。王杲铺镇大力发展路域经济,以105国道为轴心,将国道两侧大部分土地(约1500亩左右)调整为建设用地,全力为前来投资发展的客商提供最优质、最高效的服务,创造最佳的投资环境。
山东德州军粮食品产业园带动了当地农业及食品加工业转型升级。
2017年12月,王杲铺镇依法对105国道西侧原德州康贝饮料有限公司的82.66亩低效用地进行了收回,主动淘汰落后产能,为新企业的发展腾出资源,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引进德州市军粮供应站对该块土地进行二次投资利用,结束了该土地长达8年的闲置,是该镇盘活闲置低效用地、破解土地资源“沉睡”难题的典范。
培育一个园区,引进多个项目,带动一方产业。在德州市军民融合产业园,三家企业已经正式投产。
“我们北边儿食品加工车间,以生产包子为主,主要向一二线城市销售。生产包子会用到大量的蔬菜,这对王杲铺镇蔬菜种植具有引导作用,同时对蔬菜的销售能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园区完全建成投产以后,可吸纳劳动力1000余人,能解决王杲铺镇部分就业问题。”德州市军粮供应站站长刘士勇说。
德州市军民融合产业园项目以应急供应、军粮供应、成品粮储备、放心粮油、主食产业化“五位一体”军民融合发展模式为总目标,最终形成熟食品加工区、粮油加工区、饮料加工区、冷链物流区、仓储区和综合办公区六大功能分区。产业园的所有产品在满足部队需求的情况下,将对接高端市场。目前已经与海底捞、沃尔玛、华润万家等国内著名商超签订合作协议。
今日之王杲铺镇,商机无限,前景灿烂。接下来该镇将重点围绕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一方面可以吸收土地流转后的闲散劳动力,留住当地人力资源、为乡村振兴提供创造力资源、 活跃当地经济;另一方面可以对本镇品牌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实现一产二产的融合。
围绕“两带”做文章 做京津冀一线城市的后花园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王杲铺镇交通四通八达,从北京坐高铁至王杲铺镇只需要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镇域内现有一处占地1000余亩的马减竖河湿地公园,湿地公园周边分布有600余亩建设用地。
马减竖河湿地公园占地有1000余亩,湿地公园周边分布有600余亩建设用地。
2019年初,高盛集团经与王杲铺镇政府洽谈对接,计划分两期在105国道西侧建设花灌木及高大乔木苗木种植区。
2019年,平原县争取国家资金2.2亿元,清淤治理马颊河平原段,恢复河道一百多米水面河滩。
近年来,王杲铺镇致力于打造马减竖河及马颊河观光带,通过即将实施的马颊河清淤改造工程,逐步开发建设马颊河景观带;重点打造马减竖河景观带及湿地公园,确立了湿地公园及两条观光带+高盛集团生态绿化苗木基地+养殖种植企业的生态模式,建设观光通道,同时借助临近德州的地域优势,分别建设游乐场及老年康养中心、假日休闲中心,进一步扩大育苗基地面积,最终形成占地1万亩的、具备旅游、观光、休闲、康养功能的苗木生态基地,建成后此基地主要承接京津冀人口。
建立“三大种植区” 农业生产“握指成拳”
近日,平原县王杲铺镇甜北村的蔬菜大棚基地里一片繁忙,近30余名农户正忙于采摘黄瓜,大家干得热火朝天,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眼下正值大棚黄瓜上市,一个个满载青翠可爱黄瓜的蔬菜框成了乡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很快,它们将会被做成佳肴端上大城市的餐桌。
“这是个好事儿,就拿我这个大棚来说吧,我种了十几年的黄瓜了,三亩半地,以前一年能挣十七八万,现在估计能挣到二十万了。”每次说到这,王杲铺镇甜北村的村民刘建军就笑得合不拢嘴。
王杲铺镇生产的“杲牌”黄瓜被山东省农业厅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产品远销北京、天津、石家庄、西安、南京、上海等地。
“杲牌”黄瓜
刘建军所说的好事儿,就是今年6月份,王杲铺镇主导成立的“杲盛”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他第一批加入了合作社。
在王杲铺镇,过半的农户都像刘建军一样,有着多年种植黄瓜的经验,黄瓜种植已经成为王杲铺镇的主导产业。王杲铺镇生产的“杲牌”黄瓜被山东省农业厅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产品远销北京、天津、石家庄、西安、南京、上海等地。
“我们成立这个蔬菜合作社,是让它来作为一个经营主体,引领全镇的蔬菜产业。对于入社农户的大棚,我们统一供种、购进农资、农业管理、产品销售,这样成本就降低了,价格还能比农户自己卖的高,他们的收入就能增加不少。”王杲铺镇主任科员朱林冬说。
在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催化”下,原本种植散户“握指成拳”抱团发展。通过对接寿光蔬菜种业集团引进新品种,选取106个大棚作为试验和引领,镇政府筹资15万元,采取每株苗补贴0.2元的方式进行全镇推广。通过引进优质农资企业,实现农资产品厂家直供,降低种植成本。同时,对接首农集团及中国农垦集团,打通销售渠道,真正让蔬菜从田间到餐桌直供,实现优质优价的同时,也让群众增收致富。
与此同时,在王杲铺中部,由3万亩无公害农作物种植区建设的300亩无公害小麦试验田已初具规模,这片试验田由鑫源合作社、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合作经营管理,同时借助党支部领创办合作社,成立一个产业联盟,在试验田的基础上,推广无公害粮食品牌的建设。
另外王杲铺镇规划了沙质土壤区域的林果及药材种植区,开辟经济作物种植区,增加农业生产附加值,这将会为该镇产业结构调整开辟一条新的渠道。
开辟产业园 为全镇乡村振兴培育了新的“增长极”
王杲铺镇把产业园区建设作为强农富民的重要举措,精准服务、全力扶持,延伸产业链条,使产业园向高端发展,发挥最大效益。
在平原思玛特肉鸡产业园,王杲铺镇的工作人员每隔几天就来现场实地了解项目建设进度及遇到的困难。这个产业园由首农食品集团峪口禽业与德州乡盛食品有限公司联合投资建设,建设鸡舍24个,年出栏肉鸡1200万只。为了确保肉鸡品质,园区统一养殖首农食品集团具有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峪口肉鸡品种”。
“我们的肉鸡品种纯正,然后肉质鲜美,成品低廉,公母分饲,无抗养殖,这是在我国蛋鸡行业,包括肉鸡行业,这是唯一,我们是唯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平原思玛特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滕告诉记者。
依托这个产业园,王杲铺镇可以增加就业岗位200余个,年产值3亿元,也将形成王杲铺镇肉鸡生产、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
而这一园区的建立,也带动当地传统的养殖行业提档升级。“我们是作为一个养殖的主体,也就是你说的第一产业,而咱们乡盛就是作为二产和三产的一个主体,他们是具有专门的加工水平,包括他们所生产的乡盛扒鸡,是一个知名的品牌,包括下游的销售渠道,全是由他们负责,我们各自分工,在我们最强的领域上,完成好自己的工作。”
“这个企业的落地,对于我们传统养殖观念,有一个较大的冲击,将会改变原来的投入大产出小的局面,带动群众走上一个投入少,产出多的致富路。”平原县王杲铺镇主任科员闫余亮说。
除了新建肉鸡产业园,在王杲铺镇,还建有很多集中养殖区。平原思玛特肉鸡产业园建成以后,它的销售渠道可以被当地的养殖散户所借用,共同跟进,依靠他的销售渠道来打通王杲铺镇畜牧养殖方面一二三产的融合。
由首农食品集团峪口禽业联合德州乡盛食品强强联合建设全国最大的肉鸡养殖基地——“平原思玛特肉鸡产业园”。
2018年5月份,王杲铺镇积极整合82.66亩低效闲置用地,并对接德州军粮供应站建设德州市军民融合军粮保障创新示范工程项目,同时积极引介,促成了德州市军供站与金珊食品的合作,以军民融合产业园为依托,开展了“军工+地方”模式创新探索,有力地促进了军民融合发展,实现了军地双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乡村振兴是“五位一体”的全面振兴,而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王杲铺镇建园区、引项目,以“王杲铺工业园区”为平台,建设“南北两极”的食品产业聚集区,王杲铺镇不遗余力,突出抓好产业发展规划,着力做好产业功能分区,推进特色产业不断向园区集中。
“我们结合王杲铺产业发展现状,确定了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为支柱产业,规划了‘一轴、两带、三区、四园’的发展战略,以党支部领创办为引领和保障,突出特色,做好农业的无公害粮食、设施蔬菜、畜牧养殖三个产业,推进食品加工产业园区加快发展,探索乡村旅游新业态,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乡村振兴道路。”王杲铺镇党委书记李冰说。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产业振兴,思路先行。王杲铺镇立足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大胆实践,一批农业产业立足村头、走在前头、尝到甜头,全镇经济快速发展,群众生活不断改善。
初审编辑:翟岩
责任编辑: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