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如她——记平原农商银行炉坊支行客户经理于华

2025-05-22 18:34:00 来源:大众网 作者:徐瑞

  百合花洁白如雪,被人们誉为花中皇后。她因喜欢百合花,便把自己的微信也命名为“百合”。百合花以独特的魅力散发出淡淡清香,她不争春色,却芳香四溢。风晨雨夕18载,深扎服务“三农”的沃土,连续多年被德州市审计中心、平原农商银行评为“优秀员工”“优秀客户经理”“先进工作者”“女子巾帼”先进个人。她,纯朴直爽,阳光善良,百合如她,她如百合。她,就是平原农商银行炉坊支行客户经理于华。

  从“小坯房”启航的金融人生

  平凡的工作岗位,很多人往往倦怠于日常工作的循环往复。但于华却仍以百合花初绽般的专注对待自己的岗位。2008年1月,于华步入平原县农村信用社,分配到坊子乡信用社任综合柜员。至今她还记得去报到的第一天,她骑着自行车带着被褥和一个饭盒,走进信用社营业的地方。眼前的景象让她心头一颤:低矮的坯房,简陋的小院,一根木棍顶着摇摇欲坠的小木门,报到的第一天晚上一宿也没能入睡。回忆起初见农信社的场景,于华记忆犹新。逢大雪纷飞,远望田野一片苍茫;清晨太阳升起,积雪慢慢融化,宿舍内房顶的水便开始滴滴答答地下着。她想,怎么也没想到工作环境如此简陋。未来的岁月就这样度过?在她心里也曾有过动摇。正是这种艰苦环境和农信社发展历史的教育,让于华读懂了“大挎包”优良传统的真谛,“大挎包”优良传统也慢慢地走进她的世界。为尽快胜任本职工作,为弥补缩小业务和能力上的差距,她不满足于会计专业所学的知识,白天办理业务,晚上挑灯夜读,攻读财会本科。3年苦读,她终于取得北京经济技术研修学院财会本科的学历,为做好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08年4月,于华调入炉坊信用社任综合柜员,那时她的孩子才不满一周岁。那些年,每年冬天经常下大雪,道路结冰,骑行非常困难,有时只能推着自行车走。每逢值班,下班回家看看孩子,又匆匆返回岗位。2010年5月,于华调到城关信用社,在信贷放款岗位上一干就是12年。城关信用社原来有客户经理7个,于华上任信贷录入岗位时,仅有她和一个同事,后来只有她一个人负责。7个客户经理的信贷资料、信息采集、档案管理,整个支行科室的报表,都是由她来统计汇总。每个柜员每天都要办100多笔业务,于华总是先用手点钞过一遍,然后再用点钞机核验一遍,面对千余份新合同的录入,她经常从下午下班5点半开始,一直干到深夜11点多。八个手指因频繁点钞裂开口子。“十指连心,那种疼钻心刻骨。”于华淡然地笑着说。

  2017年5月,于华接手城关信用社客户经理的贷款时,余额是5000万元,调至炉坊支行时已达到1.5亿元。2022年5月,于华调任炉坊支行客户经理,接手前任客户经理贷款余额只有2000万元,不到3年时间,贷款余额就达到1.2亿元,很多人都望尘莫及。“道有夷险,履之者知”。看得见的数据背后,是于华风雨无阻的客户走访,是对家人缺少陪伴的愧疚,是他人看不到的艰辛跋涉与汗水。一次次客户求助,一道道小微难题,一笔笔急需贷款,于华都牵挂在心,她用热忱与温暖赢得了客户信赖,用真情服务诠释着责任与使命。

  一枝一叶总关情

  于华说:“客户遍地都是,考验的是客户经理开拓客户源的能力,坐在大厅等客户,永远等不来业务。”于华任客户经理后,经常走社区、访客户、问需求,凡她经办的客户,都会主动给她介绍新客户。在住房按揭贷款上,无论大小中介只要打电话,她从来不让客户跑路办业务,都是亲自上门。今年春节后,从事装修已有8年的王凤楼镇后王村的王刚,考虑到孩子3周岁要上幼儿园,想在镇驻地买房,但买房资金又难以一次性支付,办不了按揭贷款,孩子上幼儿园就是一句空话,王刚为此心急如焚。于华驱车往返150多里路,到王刚老家走访邻居、附近群众、村干部,了解考察其经营情况和还款能力,并将考察情况向总行领导作了汇报,总行审批同意王刚贷款的申请。3月25日,因感冒发烧正在医院输液的于华很快赶回营业厅,为王刚办理住房按揭贷款27.5万元。王刚感动地说:“多亏了于经理跑前跑后,给我介绍按揭贷款规定,而且办事效率特高,孩子上幼儿园总算有了希望。”2018年,旺源兴房产中介总经理侯斌开始从事房产中介,从办第一笔贷款就与农商银行结下了不解之缘。据了解,在前些年前旺源兴房产在销售旺季每个月销售近20套,百平方米的房屋每套80万元左右,客户按揭贷款需求量大,每逢急需资金都是与农商银行联系,无论刮风下雨,于华都是风雨无阻上门服务。前段时间急需资金,于华就亲自上门为其办贷30万元。侯斌说:“于华经理服务真是既热情,又细心到位。如果说评价服务质量,那就是五星级客户经理。”

  平原林场位于黄河故道,每逢大风天气,尘沙飞扬,遮天蔽日,久年风沙积聚,沙丘起伏不平,“合则挟沙行,分则其沙屯”是林场的真实写照。2010年,杨晓晨承包林场150多亩地,种植速生杨树,承包期50年。他投资近百万元购买了农机具,打机井5眼,建起了临时住房,将电通到林场。速生杨种植周期长,6-8年才能成材。他说:“当时没水没电,居住条件简陋,最让人心烦的是资金短缺。”为解决资金问题,他从种植核桃、花生、地瓜、养牛、羊入手,以解资金当急之需。2017年7月,于华在走访时了解林场情况后,冒着沙尘往返120多里地,为杨晓晨办理贷款30万元,解决了农资采购和工人工资的燃眉之急,杨晓晨心里满是感激。“有时急需化肥、农药、种子,工人工资需要支付,我只要打个电话,于姐从来不让我操心,都给我办好了。那些年收入仅够吃喝,现在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去年销售收入已达200多万元,多亏了于姐雪中送炭。”杨晓晨望着郁郁葱葱的速生杨林,眼角泛起泪光。无论于华调到哪里,只要贷款或者存款业务,杨晓晨都是去找于华。于华动情地说:“看到林场发展越来越好,杨晓晨满腹愁绪也烟消云散,我也从中体味到了自己岗位的真正意义和身上沉甸甸的责任。”

  同事眼中的“百合”

  在平原农商银行,提起于华同事们无不交口称赞。她既是业务精湛的“严师”,又是诲人不倦的“益友”,以敬业执着和专业能力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员工。

  废寝忘食的“工作狂”。农商银行光明支行客户经理杜甲涛说:“于华干起工作来废寝忘食,有时有来办业务的,中午都不回家吃饭。只有把手上的活儿干完才回家。有时时间紧,在班上吃点东西就接着干;工作很敬业很勤奋,平原县二手房贷中介机构80%以上的业务基本上都是她联系保持的。她是天天有业务,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却始终保持着高效与热情。这种敬业精神感染着我们身边的每个人。”

  客户至上的“贴心人”。农商银行北苑支行员工李然感慨道:“于华姐性格开朗、爱说爱笑,也比较好接触。我俩在一起时,我是放款岗她是客户经理。只要客户有需求,她从来都是以最快的速度放款。在我印象中,客户甭管什么时候来,她都第一时间接待,哪怕下班后回家了,只要有紧急用钱的客户,她都会赶紧赶回来。我和她一起给客户整理资料、到不动产办手续,她真是既细心又周到,贴心的服务赢得了广泛赞誉。”

  新员工的“引路人”。农商银行炉坊支行新员工齐瑞说:“去年7月来支行,我们新员工遇到问题都会向她请教,她都是不厌其烦讲解存贷款业务要点,还会延展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来给我们解说,甚至下班后还通过微信解答问题。她教我们既要专业高效,又教导新员工学会换位思考,提升服务技巧,我们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她讲一个类型贷款需要哪些资料、证明,如果证明不通过,需要哪些复证材料,让我们既能听懂也会应用。”据统计,经于华言传身教的12名新员工,如今已成长为农商银行的业务骨干。于华如百合承露,像百合含香,将传承“大挎包”优良传统视为份内应尽之责,为新员工传业解惑,甘做新学员的铺路石、登云梯,在传递“大挎包”优良传统中,处处释放着专业的能量。

  夏日平原,微风吹拂,一簇簇百合花竞相绽放。在社区、街道,在学校、企业都留下了于华奔波忙碌的身影,千家万户有她送去的温暖,千仓万箱有她如雨的汗水,她如百合花昂首挺立,依然散发着醉人的芬芳。(通讯员 张国水)

初审编辑:李磊

责任编辑:马宝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