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李冉
责任编辑:马宝涛
大众网记者 李冉 通讯员 杨孟洁 尹传涛 德州报道
在鲁西北的平原县,阳光正被赋予新的使命。农家屋顶、工厂上方、昔日荒废水塘……一片片蓝色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将缕缕阳光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近日,这座小城摘得全国“整县光伏开发全面实现目标县”称号。平原县探索的“光伏+”模式,不仅点亮了千家万户,更蹚出了一条县域新能源发展、生态富民的新路子。
干部讲透“阳光账”,群众吃下“定心丸”
推广光伏,群众理解支持是前提。咋让大伙儿明白这“屋顶生金”的好处?平原县下了真功夫。
平原县发改局精心算好经济、生态“两本账”,制作了通俗易懂的《整县屋顶光伏开发试点分析报告》。主要领导带头走上“全县干部大讲堂”,掰开揉碎讲政策、算收益、解疑惑,先给干部们“解了扣子”。
紧接着,一张张图文并茂的“明白纸”飞入千家万户,微信公众号持续推送科普知识,把光伏发电这个“陌生词”变成了街头巷尾的“热话题”。扎实的宣传聚起了共识,连省里媒体都为这“平原热度”点赞。
“干部先弄懂,群众才信服。我们通过大讲堂、‘明白纸’、公众号这些接地气的方式,线上线下齐发力,就是要让大家看清‘阳光账’。”县发改局党组成员尹传涛说,线上平台浏览量超十万人次,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群众心里亮堂了,参与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
“阳光饭碗”端在家门口,增收顾家两不误
光伏工程落地,谁来干?平原县巧打“本地牌”,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捧上“阳光饭碗”。
政府牵头,建立“光伏施工人才库”,21支本地施工队、353名持证上岗的乡亲就地集结。项目企业按需选用,优先本地队伍。这一招儿,既保障了工程建设质量进度,更让乡亲们实打实增加了收入,还能照顾家里老小,实现了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同频共振。
“以前在外头打工,挣点钱也顾不上家。现在好了,县里组织培训上岗,咱就在家门口干活,收入不比外面差,还能为咱家乡这片蓝板板出把力,心里踏实!”施工队长赵秀民的话,道出了许多本地工人的心声。
闲地废塘巧“生金”,乡村焕发新活力
平原县的智慧,更在于点“废”成金,让沉睡的资源焕发新生机。
在王打卦镇,昔日的废弃坑塘变了模样:水面上,光伏板阵列如波光粼粼的“蓝色海洋”,年发电580万千瓦时;水面下,鱼儿自在游弋。“渔光互补”模式,实现了一水两用,效益倍增。
在德原街道旭和新村,小区空地不再是“边角料”。智慧光伏车棚拔地而起,集发电、储能、充电于一体。村民停车方便了,电车充电不愁了,富余的电还能卖钱,村集体收入节节高。
“以前这儿停车乱、充电难,空着也不好看。建上光伏车棚后,环境好了,难题解决了,安全隐患少了,集体腰包还鼓了,一举多得!”德原街道旭合区域党建共同体党委书记咸立祯感触颇深。
企业厂房屋顶也成了“能源宝地”。福洋生物、德业纺织等企业利用闲置屋顶铺设光伏板,绿电自用降低成本,余电上网增加收益,绿色发展底气更足。
“响应国家号召,和新能源公司合作,我们在屋顶装了1.5兆瓦光伏。一年发电约160万度,不光自家用电省了一大块成本,余电上网还有收益。算下来,一年省下的电费加卖电收入近百万,相当于少烧了近500吨煤,减了1300多吨碳排放,这事既划算又光荣!”德业纺织公司总经理王玉宝的账算得明明白白。
据了解,平原县始终遵循国家能源局“自愿不强制、到位不越位”原则,杜绝一刀切,以“光伏+”多元模式激活乡村、公共建筑、农业设施沉睡空间。如今,阳光正成为这片土地取之不竭的财富源泉。“阳光金”不仅照亮了平原县的绿色发展之路,更积蓄起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县发改局局长郑则浩表示:“我们将持续优化能源结构,更大力度推进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开发,让每一缕阳光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初审编辑:李冉
责任编辑:马宝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