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任楠
责任编辑:马宝涛
7月20日,位于德州市平原县经济开发区的山东申东发酵装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激光焊接的蓝光闪烁不停,一排排新能源存储罐正快速制成、有序下线,即将发往欧洲。
“令我没想到的是,从公司设备调试、订单生产到通关发运,完成交付的时间比原计划提前了7天,这一点,对于时间意识很强的欧洲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申东企业负责人徐云强难掩内心激动喜悦的心情。
这一高效运转的背后,是平原经开区倾力打造的“保姆式全生命周期服务”在起着重要作用。
为企而生,向新而行。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阵地、主引擎,开发区承担着特殊的经济使命。为此,平原经开区紧扣企业需求,将“尊商、亲商、爱商、惠商”理念融入每一个服务环节。针对区内像申东这样诸多的出口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实际情况,经开区管委会创新组建“出海服务工作专班”,全程对接帮办各项业务,不仅为申东协调解决扩产所需的150亩用地指标,还联合海关、物流等部门搭建起“智慧通关”平台。现如今,通过位于平原经开区内的德州国际陆港发运的货物,通关时间从原来的3天缩短至8小时,12天后即可直达欧亚大陆工厂。
“以前跑审批得挨个部门转,还要来回往返好几趟,现在一个窗口就能办齐线下所有手续材料,比原来办事效率快多了!”记者看到,在申东行政部经理手中拿着一个“企业服务包”,里面不仅有《平原行政审批局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政策汇编》指引着企业如何快速办理各项业务,还有平原经开区精心梳理的《企业项目办理流程图》,以及欧美市场准入标准等资料……
据平原经开区管委会经济发展部负责人王智介绍,经开区对重点项目和规上企业实行“一企一策”措施,制定出台项目落地流程图和平原县惠企服务政策资料汇编,通过入企走访、会议座谈等时机免费发放,并结合实际,实时作出调整更新,构建起从项目考察、洽谈、签约、建设,到投产、达效、经营等,覆盖各个环节的全生命周期服务管理机制。同时,协调县行政审局,优化线上和线下审批办事流程,较以往相比,审批时限普遍缩短了60%以上。
去年,专班人员在常规入企走访中发现,该企业急需“懂激光焊接工艺、具备一定经验”的硕士人才,通过市场招聘渠道又无法解决,得知这一情况后,专班人员积极协调县委组织部、县人社局,几经努力,最终与齐鲁工业大学建立联系,成立联合科研试验室,并争取到200万元科技创新补贴用于购置实验仪器和检测设备,此举收到立竿见影的成效。截至目前,公司已成功研发出多项新产品,5项专利成果实现转化,正申请国家专利。
“开发区帮助我们链接上了高校资源,让我们技术研发没有了后顾之忧。今年,公司决定增资扩产,上新项目,扩大产能,招兵买马,进军非洲市场……”徐云强介绍道。
近几年,通过不断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营商环境水平,平原经开区已成功吸引30余家像申东这样的,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优质高新企业落户,初步形成装备制造、特色轻工、新材料、医养健康、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六大特色产业链条,五年内有望实现2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我们要让企业切身感受到,在平原经济开发区办企和办事,能享受到不输给大城市的服务效率和发展机遇。这几年,我们坚持不断擦亮营商环境这面“金字招牌”。加快政务服务由“你过来”向“我过去”转变。当好企业宣传员、信息员、指导员,小事立即办,大事提级办,难事攻坚办。二是让所有在平原投资兴业的人,办事情,靠环境不靠关系;落项目,靠制度不靠人情,让尊商、亲商、爱商、惠商在平原大地蔚然成风!”平原经开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艾明春介绍,下一步平原经济开发区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让更多“平原制造”走向全球。
(通讯员 张为萱)
初审编辑:任楠
责任编辑:马宝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