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河“兵支书”丨昌业兵:带着乡亲奔小康 贫困村变身美丽乡村

2022-08-31 14:46:00 来源:大众网 作者:董良坤

  编者按: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名军人,一身担当。齐河是兵源大县、驻军大县,也是革命烈士、舍己救人模范军官孟祥斌的家乡,军民鱼水情深入人心。近年来,齐河县在退役军人选拔培养上做文章,选优培育一批优秀退役军人党员担任村干部,拓宽退役军人就业渠道,改善基层干部队伍结构,打造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扎根基层的退役军人村干部队伍,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如今,在齐河县,越来越多的退役军人活跃在乡村振兴战场。截至目前,齐河县155个村党支部书记由退役军人担任,398个村“两委”成员,“兵支书”占全县村支部书记的15%。全县9个城市社区中,退役军人担任党组织书记的有3人,占33%;担任社区“两委”成员的退役军人4人,占3%。他们从保家卫国哨岗转向乡村振兴阵地,保持“乘风破浪”的斗志和“勇往直前”的劲头扎根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用亮丽的工作实绩展现了新时代退役军人的精神风貌!为此,大众网德州频道联合齐河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推出《齐河“兵支书”》系列报道,以全媒体形式纪录齐河县广大基层“兵支书”脱下军装后继续发挥退伍军人优势,在乡村振兴中再当“尖兵”,引领创新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活力、强劲动力的身影。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董良坤 见习记者 秦雅琨 通讯员 杨建 齐河报道

  8月底,天高云淡秋意浓。

  走进德州市齐河县赵官屯村,村民们正在村口新修的大桥上聊家常。

  “俺村现在这环境,都能跟城里比了。”

  “多亏了昌书记,给我们村干了不少好事。”

  村民口中的“昌书记”,名叫昌业兵,是一名退役军人。1994年参军入伍,2002年退伍。2018年,昌业兵当选赵官屯村党支部书记。

  当时,赵官屯村是出了名的穷,村集体没有固定收入,村中环境破旧脏乱,这大大激发了昌业兵的干劲。“当时我上任的时候,村里的账上一共还剩1065元,我心里有一股劲,必须挑起这副担子,带领我们村翻身。”

  治村先治穷,赵官屯村耕地面积2356亩。上任之初的昌业兵,根据村情实际,首先在2356亩耕地上迈出了他治村、致富的第一步。

  赵官屯村是一个人口较多,有着15个姓氏的杂姓村,很多村民没有村中户籍,却还在使用着村中耕地。“我到派出所查验后,一共排出了50多名没有我村户口却使用着村中耕地的村民,结果公示后,我们重新调整土地,同时整理了我们村周围废弃坑塘和‘宅场荒’,使村周边环境提升的同时,也规范了土地的使用。”昌业兵说。

  整理废弃坑塘和宅场荒所空出的150亩土地,昌业兵带领村民种上了优质黑桃、黄金蜜桃和莲藕,并通过承包的方式,将桃林、藕塘承包给村民,每亩的收入比种小麦、玉米高出不少。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又是产业振兴的重要切入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做得好,乡亲们的日子才能过得更好。”昌业兵告诉记者,在2018年9月,他通过招商引资,流转了村中90亩土地,投资1200多万引进了高标准番茄育种基地,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10万8千元,并解决了村中20名村民的就业问题。

  随着村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昌业兵将村中基础设施的完善作为重点工作。2019年,赵官屯村集体投资15多万元,改善村街道胡同人居环境,硬化村中全部胡同街道,修建30余盏太阳能路灯。2020年,昌业兵带领全村200户村民完成气代煤工程、自来水工程。2021年,在镇政府支持下,赵官屯村村中2公里主干道修缮为高质量柏油路。2022年,在上级扶持下,投资300多万,修建便民灌溉桥梁和扬水站。

  如今,赵官屯村面貌焕然一新,乡亲们的钱包也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美,谈到未来,昌业兵依旧斗志昂扬:“虽然已经脱下军装,但我会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继续奋战,让乡亲们的日子过得更好!”

初审编辑:翟岩

责任编辑:赫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