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墨一纸 拓古传今 中国古老的传拓技艺在齐河传承绽放

2025-02-24 19:26:30 来源:大众网 作者:秦雅琨

  大众网记者 秦雅琨 通讯员 张欣欣 德州报道

  2月21日,大众网记者来到齐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正的工作室,只见一张薄如蝉翼的宣纸,正轻附在碑刻之上,随着拓包均匀地捶打,朱墨缓缓渗透纸张,碑刻上的文字逐渐显现,经过陈正的双手,一幅幅拓印作品仿佛让历史的瞬间变得触手可及,更使传拓这门古老的技艺在齐河得以延续和发扬。

  “因为从小家里有很多老物件,比如线装古籍、青花瓷瓶等,家里人非常爱惜,只有逢年过节才拿出来展示,这让我对这些古代器物有了好奇心。”陈正告诉记者,他于1990年出生在齐河县表白寺镇,从小受家庭文化的熏陶,加之姨、舅都从事黑陶行业,因此他渐渐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了对古代文物的研究与收藏。大学毕业后,他师从山东省博物馆研究员白云哲先生,开始系统学习古代陶瓷的鉴定,这些学习、成长经历为他从事未来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齐河档案馆工作后,依靠自身文物鉴定的特长,陈正便主动承担起档案鉴定征集工作,他回忆道,鉴定征集时经常会遇到一些古代碑刻,有一次在征集散落在民间的档案资料时,接到群众提供线索,发现祝阿镇一处老房子在翻新时,有疑似古代的石碑即将被损坏,陈正立即赶到现场,在墙基处看到了露出半截的石碑,他轻轻拂开表面的尘土,“大明万历”四字映入眼帘,经过考证,此碑正是明代重修关帝庙的记事碑,对于研究齐河历史文献很有意义,陈正及时向领导汇报,同时积极做村民思想工作,经过一番周折,终于将石碑征集入馆,才使这块流传上百年的关帝庙碑得以保存。

  “如何让一些古代文物留下珍贵的历史资料,供后人研究和欣赏?”陈正一直思索着这些问题。

  最终,他发现传拓能够较为完整地复制金石碑刻上的文字、图案,而且具有较高的还原度和逼真度。所谓传拓,就是将纸紧覆在金石器物之上,如碑刻、墓志、甲骨、青铜器等,把文字画面拓印到宣纸上,这种技术看似落后,但却是印刷、摄影无法替代的,利用传拓技术拓印出来的拓片,可以真实反映器物的全貌,经过数百年乃至上千年,仍然点墨如漆,所以这项技术一直沿用至今。

  “总而言之是万物皆可拓!”陈正有了思绪后,通过各地拜访名师学习传拓,他逐渐掌握了这项古老的传统技艺,2018年,在河南洛阳的非遗传习所,裴建平老师创新的拓印方式对他改进技艺有很大启发,“拓印的白芨水换为清水,打刷换成扫刷,‘扫纸入凹’能很大程度减少对金石器物的损害,拓片保存时间更久。”

  “传拓的工艺流程包括清洁器物,清水上纸,扫纸入凹,拓包上墨等。”讲起传拓,陈正娓娓道来,眼神里透露出无比的坚定和热爱。学成后,他将所学运用到工作中,对齐河县珍贵的古代碑刻进行抢救性保护并拓印整理,期间,拓印了元代《段祐墓志铭》、明代《重修关帝庙记》、清代《马润墓志铭》、民国《房氏公捐千楸园地址作农桑试验场碑记》等各类石刻拓片近百幅,这些碑刻拓片真实全面地记录了齐河的历史文化,对于地方文献研究和历史挖掘具有重大意义。

  2021年,陈正通过线索,了解到在晏城街道的一处工地上挖出了三块石碑,现场勘察后,确定为齐河历史上的名门望族马氏家族的墓志铭,墓志内容对于研究齐河地方史有着重要的意义,经过积极协调沟通,墓志铭和拓印的碑文被完好地保存在档案馆内留存下来。

  正是有拓片的传世,许多珍贵的金石器物通过传拓技艺得以保存,成为后人研究历史、了解文化的重要资料。陈正坦言:“作为传拓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我希望能通过这项传统技艺,来挖掘齐河历史文化,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传拓。”

初审编辑:秦雅琨

责任编辑:马宝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