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秦雅琨
责任编辑:马宝涛
“‘耘墨’二字,取‘耕耘文脉、墨香育人’之意,既暗合刘桥镇深厚的农耕底蕴,又象征着对文化沃土的深耕细作。我们坚持‘以空间换服务’理念,创新‘课堂+基地’模式,开展‘重走英雄路’等情景教学活动,将文化服务延伸至群众生活的每个角落,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7月10日,齐河县刘桥镇党委宣传委员房成新介绍。
去年以来,刘桥镇依托辖区深厚历史文化资源,聚焦生活文化化、文化生活化,探索建设服务全体居民全生命周期的开放式耘墨文化书院,打造集书法室、图书室、舞蹈室、棋盘室、体育活动室、妇女儿童活动室、手工坊、民俗馆等于一体的“社区文化综合体”。同时,书院依托辖区内祥斌精神教育基地,组织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教学活动。“孟祥斌烈士纵身一跃的瞬间,用生命诠释了责任与担当,今天,我们不仅是为了追忆英雄,更是要将这份精神力量转化为建设家乡的实际行动……”近日,一场特殊的精神传承活动在刘桥镇祥斌精神教育基地开展,文明实践志愿者韩越向前来参观的青少年们讲述英雄孟祥斌烈士的事迹,让“祥斌精神”薪火相续、砥砺传承。
延伸文化服务矩阵,有效释放空间效能。
“以前送孩子上学后也没什么事,现在家门口就能看大戏、看电影,还能学学广场舞。”洪州社区居民王秀兰说道。
为满足“老中青幼”全年龄段人群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群众传承和发扬乡土文化的责任感,耘墨书院创新打造“观看、体验、实践、传承”多元融合文化场景,九大文化功能区各展其长。同时,还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文明实践广场、农家书屋等阵地资源,深入挖掘镇域特色文化,如舞蹈培训、本地传统手工艺制作、非遗技艺传承、家庭教育知识培训讲座等,打造集兴趣交流、文化体验、文艺活动、家风传承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教育服务阵地,有效释放空间效能,全镇的文化获得感持续提升。通过开展“以纸为媒·独具浆心”“童心童趣·彩绘梦想”“非遗润童心·文化共传承”等文明实践系列活动,构筑积极健康的儿童安全成长空间;聚焦重点人群,深化为老、为小、为困难群体、为需要心理疏导和情感慰藉群体、为社会公共需要“五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让全年龄段居民享受高品质生活,全方位满足居民文娱学习需求。同时,组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团队与特色文化队伍,聘请专业导师进行艺术指导,提升活动专业性。此外,该镇与齐河开放大学建立合作机制,不定期开展面点制作、电工技术、育婴护理等职业技能培训课程,为群众搭建技能提升平台,助力拓宽就业路径,实现服务与发展的有机融合。
深耕本土文脉,激活传承动能。
刘桥镇立足本土文脉,创新打造特色公共文化空间。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等阵地,组织开展元旦、春节、元宵节、劳动节等“我们的节日”文明实践主题活动,全年文化活动呈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亮点”的立体化格局,让广大群众在互动和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迎新春送福字”书写美好愿景、“文明实践百姓大舞台文艺演出”“端午安康饺子宴”邻里欢聚等主题活动的开展,推动传统节日文化创造性转化并延伸至百姓生活场景,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依托道德讲堂这一重要阵地,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开展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挖掘身边榜样,树立道德标杆。同时,该镇注重本地文化基因的现代传承,以“文化点单”模式激发群众主体性,通过开设民乐传习所,深挖戏曲、民乐资源,培育“刘桥戏韵”等群众文化品牌,让群众从文化看客变身创作者,激发全民参与热情。这种“静态展示+动态传承”的模式,让传统文化从展柜走向街头,成为触手可及的生活方式,真正实现让当地历史文脉活起来、火起来、潮起来。
下一步,刘桥镇将健全完善文化书院服务体系,进一步整合本土文化资源,拓展文化阵地功能,创新文化服务形式,打造更多本土文化品牌,增加富有农耕农趣农味的农村文化产品供给,不断提高书院文化服务的覆盖率和适用性,让耘墨书院成为刘桥镇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通讯员 孙程 曲乐鸣)
初审编辑:秦雅琨
责任编辑:马宝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