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秦雅琨
责任编辑:马宝涛
近年来,为破解产业工人技能提升难、职业发展通道窄等问题,齐河县总工会以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为统揽,创新实施“蓄水池”计划,助力产业工人实现从“工”到“匠”的蜕变。
“总院+分院”体系:引活技能人才“源头水”
搭建产业工人技能提升的“蓄水池”,助力产业工人实现从“工”到“匠”的蜕变。齐河县总工会联合县人社局、县技工学校,率先成立“齐河工匠学院”,以此为起点,开启了工匠学院建设的探索之路。在此基础上,县总工会创新推出“工会+企业”共建模式,先后与多家重点企业合作,成立“永锋工匠学院”“齐河供电工匠学院”等不同行业的工匠学院,形成1个总院(齐河工匠学院)+9个行业分院(永锋、供电等)的架构覆盖多领域、多行业的工匠人才培养体系。这些工匠学院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技能提升为核心,通过定制化培训、实操演练、技能竞赛等方式,全面提升产业工人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培训职工20000余人次,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为企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蓄水池”赋能:搭建从“现代工匠”到“未来工匠”的桥梁
在8月上旬举办的德州市桥式起重机技能竞赛中,来自齐河的选手们表现尤为亮眼——他们全部经过“工匠学院”培训体系的系统锤炼,凭借近乎极致的“毫米级”吊装精度,一举包揽大赛前三名。这一成绩不仅展现了选手个人精湛的操作技艺,更是“培训站筑基、工匠学院支撑”人才培养模式成效的生动体现。这些选手成长的背后,离不开“蓄水池”计划的持续赋能。
“蓄水池”计划以工匠学院为载体,整合工会、企业、学校等多方资源,将现代工匠的经验、技术、创新成果等资源进行系统化整合与储备,为未来工匠的培养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通过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开设电工、焊工、机械加工等热门工种培训课程,并结合实际生产场景开展实操训练,确保学员学以致用,真正实现了“企业得人才、工匠得成长、产业得发展”的三赢格局。
多维培训体系:夯实产业工人成长之路
在齐河工匠学院机械设计与3D打印培训教室里,学员李师傅正全神贯注地操作着3D打印设备,随着打印喷头精准移动,一个复杂的机械零件正逐渐成型。“在工匠学院三个月的系统学习,让我这个干了20年传统机加工的老师傅掌握了3D打印这项新技术,现在已经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李师傅指着刚完成的作品自豪地说。这个占地200平方米的现代化培训教室,配备了20台工业级3D打印机和配套设计软件,是齐河工匠学院今年重点打造的数字制造实训基地。“我们瞄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需求,特别增设了这个特色专业。”培训中心主任高洪辉介绍。
齐河工匠学院创新构建“定制+交流+竞赛”三维一体产业工人培养体系,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出新路径。在培训模式上,学院推行精准化“套餐式”培养,通过深入企业调研建立技能需求,为每位学员量身定制培训方案,实现“岗位需要什么就教什么、工人缺什么就补什么”的精准匹配。在技术提升方面,打造常态化“交流式”平台,组织不同企业的技术骨干开展行业技术研讨会,聚焦生产一线的实际难题进行联合攻关。在成长激励环节,构建多元化赋能体系,通过以赛促学、项目实践等方式激发工人创新潜能。这一体系实施以来,已累计推动35项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超2000万元,成为助推齐河县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下一步,齐河县总工会将继续以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为抓手,进一步深化“蓄水池”计划,扩大工匠学院覆盖面,优化培训内容和方式,推动更多产业工人实现技能提升和职业发展。同时,县总工会还将积极探索“互联网+培训”模式,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培训效率,为产业工人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学习平台。(通讯员 杨雪雪 刘文)
初审编辑:秦雅琨
责任编辑:马宝涛